玩酷网

马德里中美关税会谈结束了,美国财长贝森特对媒体表示,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一些非常激进

马德里中美关税会谈结束了,美国财长贝森特对媒体表示,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一些非常激进的条件。 贝森特向媒体表示,中国代表团在此次会谈中提出了一些 “非常激进的条件”,而他只能选择拒绝,理由是 “无法损害美国的利益”。 这番表态迅速传遍国际舆论场,各国经贸观察人士纷纷聚焦于 “激进条件” 这一关键词,但贝森特自始至终没有透露这些条件的具体内容,既未提及涉及的商品品类,也未说明条件在关税幅度、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具体指向,这种模糊的表述让会谈细节更显扑朔迷离。 回顾此次马德里会谈,其本身承载着缓解中美关税摩擦的期待。此前,中美在多个商品领域的关税问题上已僵持许久,美国对价值数百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维持额外关税,中国也对部分美国农产品、能源产品采取了相应反制措施。 双方此前三轮会谈中,虽就部分低附加值商品关税减免达成初步共识,但在半导体、新能源设备等核心产业领域的分歧始终未能弥合,此次第四轮会谈被外界视为打破僵局的关键尝试。 会谈开始前,美国国内产业界的态度已呈现分化。美国农场主协会曾公开呼吁政府在会谈中放宽对中国输美农产品的关税限制,认为持续的关税壁垒导致美国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2024 年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较 2022 年下降约 15%。 而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则表态,反对中国提出的任何涉及芯片关税调整的 “激进要求”,担心这会影响美国企业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贝森特表态中提及的 “激进条件”,虽未明说,却引发了多方猜测。有欧洲经贸分析机构指出,结合此前中美谈判焦点,中国提出的条件可能涉及取消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的额外关税,这些产品近年来在全球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美国的关税限制已对中国相关企业出口造成影响。 会谈结束后,中国代表团未就贝森特的表述直接回应,仅通过随行工作人员表示 “会谈在坦诚氛围中进行,双方就部分议题交换了意见,后续将保持沟通”。这种低调回应与贝森特的公开表态形成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外界对会谈实际进展的好奇。 美国国内对贝森特的拒绝态度反应不一。部分共和党议员支持其立场,认为 “不应在对华谈判中妥协”;而民主党议员则担忧,持续的关税僵局会加剧美国国内通胀压力,毕竟中国输美商品涵盖大量日常消费品,关税最终会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发布报告称,中美关税摩擦已导致全球贸易成本上升约 3%,若分歧持续,将进一步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节奏。 目前,中美双方均未公布会谈的具体成果清单,也未确定下一轮会谈的时间与地点。贝森特口中的 “激进条件” 究竟是什么,会谈未能取得突破的核心障碍在哪里,这些疑问仍待后续信息披露。 但可以确定的是,此次马德里会谈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未来一段时间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也会对全球产业链布局产生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