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号,有记者在成都西贝餐厅点了一份大盘鸡和牛肉,备注不要辣椒,没想到服务员直接拒绝:“不行,必须放,料是提前炒好的”,记者问服务员那你们这个菜是预制菜吗?服务员却说不是,“我们都是生的加工成熟的”!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成都的一家西贝餐厅,最近发生的一幕让人颇感尴尬,因为西贝老板和罗永浩揭开的骂战,让很多想去店里一探究竟。 9月12号,有记者亲自去西贝门店点了一份大盘鸡和牛肉,顺口加了一句“不要辣椒”,本以为这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小要求,没想到服务员立刻摇头。 “不行,必须放,料是提前炒好的。”一桌子食客愣住,气氛一时有点僵硬。 明明只是想少点辣,却成了违背天命的请求,这个场景瞬间点燃了舆论的火花。 记者不甘心,又追问了一句:“那这算不算预制菜?”结果服务员的回答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是,我们都是生的加工成熟的。”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想和盘托出,但又欲盖弥彰,既然调味料是提前炒好,菜肴又能在几分钟之内上桌,那么和大众印象里的预制菜到底差在哪里? 这种解释未必能让人安心,倒更像是一种心虚的辩解。 其实这并不是西贝第一次被消费者质疑,在网上翻看大家的经历,有人说带孩子去吃饭时,只想让厨师少放点盐,结果服务员同样回答“不行,统一配送的”。 一句话让顾客立刻明白,这菜的自由度有限,你能选择的不是味道,而只是付款方式。 消费者的感受在这种僵硬的流程里显得无足轻重,这种无力感往往比饭菜的味道还要刺人。 很多人对预制菜并非完全排斥,毕竟快节奏的生活中,买个半成品回家炒炒,也算是节省时间的好办法。 真正让人不满的是花了现炒现做的价格,吃到的却是提前处理过、口味固定的菜肴,价格和价值的错位,让顾客觉得自己像是被糊弄了。 消费者并不是要求厨师为自己单独开小灶,而是希望餐厅能在透明与诚信上做得更好。 哪怕菜里用的是预处理的底料,只要坦诚相告,很多人可能也能接受,问题恰恰出在口头上的坚决否认,却又掩不住后厨操作的痕迹,这也让罗永浩非常不满,公开发文吐槽西贝。 不过,最值得警惕的并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假装现炒”的说辞,消费者怕的从来不是预制,而是掏钱买了一份虚假的体验。 这次的争议也让更多人开始讨论,什么才算真正的现炒?如果配料都是前一晚炒好,只在临上桌时简单翻热一下,这还算现炒吗? 如果一道菜从下单到上桌只花四分钟,那么速度背后的代价又是什么? 对此,大家怎么认为呢?料是提前炒好的,在门店把生的加工成熟的,这算是预制呢还是现炒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