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用几味家常药调好众多胆结石后,我心里却突然一阵发酸:不是中医不行了,是有些人把良

用几味家常药调好众多胆结石后,我心里却突然一阵发酸:不是中医不行了,是有些人把良心丢了!   医者先有德,而后有术。从医近 40 年,我一直坚守着一个规矩:能靠家常药、简便方调好的问题,绝不开复杂方子、贵价药。 这些年,接诊过数不清被胆结石困扰的患者,从没有变过这个原则——这是我的底线,也是一个中医该有的良心。 经常有患者皱着眉问我:“大夫,就这么几味平常能买到的药,真能把胆结石化解掉、缓解疼痛?我之前吃的那些排石药都老贵一盒了,也没见好啊。” 我特别理解这种疑惑:现在不少地方看胆结石问题,动辄开一堆昂贵的化石猛药,或是让做一堆没必要的检查,花钱如流水,可问题没解决,反而把脾胃吃坏、把身体搞得虚火上升。 其实哪有那么复杂?很多人的胆结石问题,根本不是结石坚硬到要靠猛药才能攻克,而是肝胆气机不畅、胆汁瘀滞、脾胃运化失常——长期饮食不节,让胆汁成分改变、沉积成石;情志不畅,让肝气郁结,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缺乏运动,让气血运行缓慢,加重了胆汁的瘀滞,明明用温和的方法疏一疏、调一调就能好转,却被一些人搞得又贵又折腾,把中医简便廉验的名声都带偏了。 从中医角度看,胆结石的形成与“肝胆失疏、胆汁瘀滞”密切相关。现代人的问题,大多是“瘀”与“滞”大于单纯的“虚”: 肝气不舒了,胆汁的排泄通道受阻,就像河道被杂物堵塞,胆汁中的杂质就容易沉积下来,逐渐形成结石,右上腹疼痛也会反复发作; 脾胃虚弱了,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能正常代谢,聚集成痰湿,与胆汁相互胶结,也会促使结石的形成,而且患者还常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湿热蕴结于肝胆,煎灼胆汁,使胆汁变得浓稠,也容易形成结石,患者会出现口苦、胁痛、小便黄赤等表现。 我摸索这么多年,总结出一个道理:调胆结石不是猛攻,而是疏其气、通其络、清其热、化其湿——不用峻猛药,靠家常药材疏一疏、调一调,很多人的结石慢慢就缩小了,症状也缓解了。 今天把这些年常用的简便方法分享给大家,尤其适合刚开始发现胆结石,或是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导致症状加重的朋友。但要提醒:如果胆结石过大、疼痛频繁且剧烈,还是要找专业医师辨证,内调外养结合才能去根,别拖着让病情越来越严重。 1、胆结石伴胁肋胀痛、情绪抑郁:用药材煮水泡脚 【组成】柴胡、郁金、香附 【做法】取柴胡、郁金各适量,香附少量,加 5 - 6 碗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 15 分钟,关火焖 5 分钟。兑温水至 40℃左右,每晚泡脚 20 分钟,水位没过脚踝(最好到小腿肚)。 【道理】柴胡疏肝解郁,能疏散肝经的郁滞之气;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可促进肝胆的气血运行;香附理气宽中,能调理肝脾之气机。泡脚能让药力顺着经络往下走,缓解肝胆的气机不畅,坚持一周,不少人会觉得胁肋胀痛减轻了、情绪也没那么烦躁了。 2、胆结石伴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煮杯健脾利胆代茶饮 【组成】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 【做法】干白术、茯苓各适量(比例 1:1),加 1 片陈皮(去湿不燥),少量鸡内金(打碎),用开水冲泡,焖 10 分钟当茶喝,也可以加水煮 20 分钟,味道更浓。每天 1 - 2 杯,别喝凉的。 【道理】白术健脾益气,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茯苓渗湿健脾,可排除体内湿气;陈皮理气健脾,避免白术、茯苓过于滋腻;鸡内金消食化积、通淋化石,对胆结石有一定的化解作用。喝上半个月,大多能感觉到食欲增加了,腹胀、大便溏稀的症状也改善了。 3、胆结石伴口苦、胁痛、小便黄赤:煮碗清热利湿粥 【组成】玉米须、赤小豆、粳米 【做法】玉米须少量,赤小豆适量(提前泡 2 小时),和粳米一起加水煮成粥,少放或不放盐,早餐或晚餐吃。 【道理】玉米须清热利湿、利胆退黄,能促进胆汁的排泄;赤小豆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可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粳米养胃。适合口苦、胁痛、小便黄赤的胆结石患者,吃一周左右,湿热症状减轻了,胆结石引起的疼痛也会有所缓解。 现在网上信息太杂,很多人跟风买各种排石保健品、偏方,结果越吃越糟。 请大家记好:中医调理最讲因人制宜 要是口干、咽干、手足心热(阴虚),就别用香附、郁金这些偏燥的; 要是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阳虚),玉米须要少放,可加少量生姜; 这些方法都是辅助调理,不能替代正规诊疗,真要是问题重了,一定要找医生辨证。 当很多人盯着贵药、速效药时,我还是愿意守着家常药、慢调理——中医的好,从来不是多贵、多复杂,而是能帮人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我每天分享这些,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胆结石问题不可怕,找对方法、不瞎折腾,慢慢就能好起来,别被贵药吓住,也别丢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