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天,妻子问左宗棠:“你每年收入多少两银子。”左宗棠回答:“40000两白银!”

一天,妻子问左宗棠:“你每年收入多少两银子。”左宗棠回答:“40000两白银!” 妻子大怒:“每年四万两银子,怎么每月只给家用200两?难道养了外室?你的钱都花哪里去了?” 在清朝那个时代,一位大员的家庭对话竟藏着国家兴衰的秘密?妻子质问丈夫的巨额收入去向,四万两白银背后是贪污还是忠义? 左宗棠出生在湖南湘阴一个普通书香人家。1812年出生,早年家境一般,父亲靠教书维持生计。他从小读书,1826年中秀才,1832年中举人,但会试几次都没中进士。1832年,他娶了湘潭周家的周诒端,这位夫人出身殷实,帮他操持家务,还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女儿。左宗棠婚后一度住在岳父家,因为自家穷,直到1844年才买了柳庄作为住所。咸丰二年也就是1852年,太平军闹事,他开始帮曾国藩办团练,逐步入仕。1860年当上浙江巡抚,1863年升闽浙总督,那时候他的年收入包括本俸和养廉银,总共约四万两白银。这在当时算高薪了,一品官的本俸180两,养廉银根据职务能有一两万两,闽浙总督位置重要,收入自然多。但左宗棠不爱攒私财,每年只寄二百两给家里,周诒端管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她自然有疑问。1863年的一天,周诒端问左宗棠:“你每年收入多少两银子。”左宗棠直说:“四万两白银。”周诒端一听就火了:“每年四万两,怎么每月只给家用二百两?难道养了外室?你的钱都花哪里去了?”左宗棠解释,那些钱进了公库,用在公事上,没进自家口袋。他担心家里太富,子女会不思进取,因为他自己早年借钱读书,怕儿子们吃饱了就散心。 左宗棠这种做法,其实挺接地气的,他不是不爱家,而是把国家放第一。早年他见家族因穷没出息,自己也吃过苦,所以管钱严。1866年,他在福州办船政局,建厂办学堂,钱从俸银里挤,没要额外预算。那些年,东南沿海事务多,他用钱修堤坝、赈灾民,从不给家里添置。河南大旱时,他卖掉杭州房产换银子救灾,亲信劝留点给孩子,他说要死一起死。资助湖南学子几百人,每年考试的吃住行全包,但规定住书院,不准走亲戚。有次账目错,他连夜让人重写送到福州,家里却简朴,二儿子修旧屋,他写信骂,强令拆掉,怕沾上地主气。 再说西征新疆,那是大手笔。1872年,他估算军费八百万两,向朝廷要一千万两,留点余地。朝廷只给五百万两,他让胡雪岩帮借五百万两,用关税抵押,自担风险。买枪炮、地雷,甚至自备棺木随军。打完仗,收复失地,朝廷表彰,但债他自己扛,没让国家多出。1883年胡雪岩出事,欠债多,左宗棠也没乱。那些年,有人说他傻,押海关是卖国,他不辩,只说不借钱军就垮了。这体现了官员该为国分忧的精神。 左宗棠一生清廉,1885年死在福州,遗产只剩二万五千两白银,有九处房产,但比不上李鸿章一顿寿宴开销。遗嘱里,四儿子各分五千两,剩下清债和抚恤旧部。朝廷查账,发现没贪一文,美国人贝尔斯看过账册,说他固执但干净。慈禧派人查他,弹劾多,但他总说查军账,看朝廷给多少,花多少。结果朝廷欠他几百万两。他的墓志铭是“养廉不肥家,事国无私情”。这在晚清腐败风气里,挺难得的。 周诒端1870年去世前,只收到丈夫一封信,说钱用完了。她不懂,但左宗棠在前线写信,兵临城下。他不愿回乡,怕亲戚求情,破了自己心血。左宗棠说话重,做事狠,但心软。见乡里贫女卖身葬父,匿名寄半月薪水,那女后来考中女学,当了教谕。他从不说,这事账房透露的。他不是不顾家,而是怕爱太多,骨头软了。比起李鸿章死时门庭若市,左宗棠灵柩后只五百旧将步行三日。那年湖南下三场雪,朝廷诏十年内不得弹劾他。 左宗棠的事迹告诉我们,官员要以国为重,勤政爱民。这符合我们国家传统,也契合当下反腐倡廉的精神。他用实际行动维护边疆稳定,推动工业起步,像船政局就是近代海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