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不清了!”北京,女子推着婴儿车带9个月大的宝宝逛公园,看到有大爷在拉二胡演奏曲子,女子就停下来看了一会,没想到,大爷演奏的曲子太“悲伤”了,宝宝竟然咧着嘴听哭了,网友:建议纳入北影教材 那天北京的天气特别舒服,不冷不热,风里还带着点公园里花草的香味。这位妈妈本来是想着,趁周末阳光好,推宝宝出来晒晒太阳,看看公园里的小鸟、大树,让小家伙多接触接触外面的世界——毕竟9个月大的宝宝,正是对周围一切都好奇的时候,眼睛总是滴溜溜转,小手也总爱抓着婴儿车的栏杆晃来晃去。 走着走着就听见了二胡声,顺着声音找过去,看见一位头发有点花白的大爷坐在长椅上,身前放着个有点旧但擦得很干净的搪瓷杯,手里的二胡一拉,调子就慢悠悠飘了出来。妈妈觉得这声音挺好听的,就停下来想多听一会儿,还轻轻跟宝宝说:“你看,爷爷在拉好听的音乐呢。”一开始宝宝还挺兴奋,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大爷的手,小嘴巴微微张着,好像在琢磨这声音是从哪儿来的。 可没一会儿,妈妈就发现不对了——宝宝的小嘴慢慢开始往下撇,先是眉头皱了起来,接着就看见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没过两秒,“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那哭不是那种饿了或者尿湿了的闹脾气,是带着点委屈的小哭,肩膀还一抽一抽的,小手紧紧攥着妈妈的衣角,眼睛还直勾勾地盯着拉二胡的大爷。妈妈一开始慌了,赶紧摸宝宝的尿不湿,又拿出奶瓶想喂两口,可宝宝根本不碰,还是盯着二胡哭。直到大爷拉到一个特别伤感的调子时,宝宝的哭声还大了点,妈妈这才反应过来:难道宝宝是听出曲子里的“难过”了? 周围的人也都看乐了,旁边一位带孙子的阿姨笑着说:“这孩子心也太细了吧!这么小就懂音乐里的情绪,比我们家那皮猴强多了。”大爷听见哭声也停了下来,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走到婴儿车旁边,轻轻逗宝宝:“小朋友不哭啦,是爷爷拉的调子不好听吗?那爷爷给你换个高兴的,好不好?”说着就重新拿起二胡,这次拉的是《喜洋洋》,调子一欢快起来,宝宝的哭声就慢慢小了,眼睛还盯着二胡,过了一会儿,竟然咯咯地笑了起来,小手还跟着节奏拍了拍婴儿车的扶手,那模样逗得周围人都笑出了声。 后来妈妈把这段视频发到网上,网友们才会说“建议纳入北影教材”——毕竟这哭和笑的转变也太自然了,没有一点“演”的痕迹,全是最本能的反应。其实我觉得这事特别有意思,以前总听人说“小孩什么都不懂”,觉得他们就知道吃睡玩,可实际上宝宝对情绪的捕捉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灵敏多了。我朋友家也有个差不多大的宝宝,她妈妈有时候唱摇篮曲要是不小心跑调了,宝宝就会皱着眉头蹬腿,要是唱得温柔又平稳,宝宝没一会儿就乖乖睡着了。你看,他们虽然不会说话,却能准确地感受到声音里藏着的情绪,这种纯粹的感知力,其实特别珍贵。 而且这事也让人觉得特别暖,大爷愿意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宝宝换曲子,周围的人也都带着善意的笑,妈妈也没有因为宝宝突然哭而烦躁,反而觉得这是件可爱的小事。其实生活里很多这样的小瞬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因为孩子的纯真和大家的善意,变得特别有温度。音乐的力量也挺神奇的,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被它打动,难过的时候能让人共情,高兴的时候也能让人跟着开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