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其实很多人奇怪,二战的时候,日本人都没打下中国,怎么会去轰炸美军的珍珠港,难道日

其实很多人奇怪,二战的时候,日本人都没打下中国,怎么会去轰炸美军的珍珠港,难道日本没有一个明白人?答案很讽刺:日本海军大部分人都知道日本打不过美国佬。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1937 年日本全面侵华前,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在天皇面前拍胸脯,说 "一个月就能解决中国事变"。 他们参谋本部的作战纲要里更狂妄,打算两个月打垮宋哲元的 29 军,三个月击败国民党中央军,仿佛打败正规军就算征服整个中国了。 之所以会有这种迷之自信,无非是看透了当时中国的虚弱,可他们算错了最重要的一点 —— 中国人民的骨头实在太硬。 淞沪会战一打就是三个月,日军投入几十万兵力,伤亡超过 10 万,硬是没能拿下上海。 紧接着的台儿庄战役,日军两个精锐支队伤亡达 5400 人,主攻的第二大队伤亡超过半数,这在之前的对华作战中极为罕见。 按日方自己统计,整个二战中日军总伤亡 195 万人,光在中国战场就占了 133 万,战死的 44.6 万人里有 62.3% 都死在了中国。 而我们中国军民付出的代价更惨痛,3500 万同胞伤亡,军队伤亡 380 万,相当于美军二战总伤亡的十多倍。 就是这样以血肉之躯的抵抗,彻底打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美梦,把他们拖进了持久战的泥潭。 仗打久了,资源就成了大问题,日本这岛国缺油少铁,每年消耗的石油 90% 都得靠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 1940 年美国开始卡脖子,先是废钢铁禁运,到 1941 年 7 月干脆彻底停止石油出口,这一下就掐住了日本的命门。 数据显示,1941 年底日本石油储备只剩 1235 万桶,按他们每月消耗 45 万吨算,顶多撑两年。 国内汽油实行严格配给,民用车辆纷纷改用木炭作燃料,海军舰艇没油开不动,飞机升空都成问题,这种能源困境逼着日本必须铤而走险。 可他们面对的美国是什么家底,1941 年美国工业产值 2000 多亿美元,日本才 90 亿;美国年产钢 3300 多万吨,是日本的 6 倍。 海军方面,日本联合舰队当时总排水量 106.8 万吨,美国海军则有 143 万吨,更要命的是美国舰艇分布两洋,而日本能在太平洋集中全部力量。 飞机生产上,1941 年日本年产 5088 架,美国则达 19433 架,几乎是四倍差距。 看战争潜力更吓死人 —— 整个二战日本造了 17 艘航母,美国造了 131 艘;日本产了 1.5 万架多引擎飞机,美国造了 9.7 万架。 这种国力差距,日本海军高层不可能不清楚,山本五十六就明说过,跟美国开战最多能撑半年。 山本五十六当年,也不是没试过反对,他和米内光政、井上成美组成 "海军反战铁三角",跟陆军的狂热派斗得很凶。 1938 年山本下班路上就遭遇炸弹袭击,这正是陆军青年军官的刺杀计划,只因防守严密才幸免于难。 当时日本陆海军矛盾极深,海军占着 65% 的资源却反对开战,陆军认为他们懦弱无能。 1939 年甚至发生海军包围陆军大臣府邸的严重冲突,险些引发内战,在军国主义狂热氛围里,反对开战就是 "非国民",轻则被排挤罢官,重则性命难保。 后来海军让他当联合舰队司令,就是看中他这 "赌徒" 本事,想让他创造奇迹,作为军人,他最终只能服从命令,策划了珍珠港偷袭。 所以说日本炸珍珠港哪是什么胜券在握,纯粹是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 他们的算盘是趁美国没反应过来,一举摧毁太平洋舰队,然后抢占东南亚的石油资源,特别是年产 800 万吨的荷属东印度群岛。 山本的打算是靠偷袭削弱美军实力,逼美国坐到谈判桌前,承认日本的既得利益,可这赌徒逻辑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美国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日本根本耗不起。 更讽刺的是,偷袭珍珠港当天,美军航母刚好不在港内,日本等于打了个空靶。 罗斯福总统接到消息时惊呼 "不!",但这个事件彻底点燃了美国的战争热情。 美国工业立刻转入战时体制,最高峰时几乎一天下水一艘军舰,而日本整个战争期间只生产了 85.8 万吨舰只。 太平洋战争打了四年,日本海军从巅峰跌落到覆灭,那些当初叫嚣 "三个月结束战争" 的军国主义者,最终把整个国家拖入了深渊。 这么看来,日本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他们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在台儿庄、淞沪这样的战场流尽鲜血;高估了自己的战争潜力,在工业实力悬殊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在资源枯竭时又选择了最冒险的战略。 珍珠港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低估正义力量、迷信武力征服的野心,最终都只会被历史无情粉碎。 中国战场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拖住了日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永远不该被忘记。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