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今天(9月9日)写道:“随着与美国的贸易战愈演愈烈、中国国内经济放缓,中国商品大量涌入非洲。8月中国对非洲出口增长26%,今年前八个月对非洲贸易顺差与2024年全年水平相当。” 其实中国企业把目光转向非洲,多少有点被美国贸易战 “逼” 出来的意思。 这两年对美出口不好做,企业自然要找新市场。非洲这片大陆正好接住了这个需求,不是靠什么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市场规律在起作用。 就拿湖南来说,今年一季度对非洲出口的机电产品就增长了 34.8%,其中电工器材几乎翻倍增长,汽车出口也涨了三成多。这些数字背后,是非洲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机械设备、电力设施的真实需求。 中国商品在非洲受欢迎,可不是简单靠价格低。非洲手机市场上,传音这个牌子占了 47% 的份额,人家专门为非洲朋友优化了拍照功能,能更好地呈现深肤色的美感,还设计了长续航电池适应当地电力不稳的情况。 这种把产品做到当地人心里去的本事,让中国制造在非洲市场扎下了根。在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里,现在已经有上百家中国企业入驻,从服装制造到汽车组装啥都有,给当地提供了超过 2 万个工作岗位,不少工人每月能拿到 500 元人民币工资,比种地强多了。 更关键的是政策上的诚意。从 2024 年 12 月开始,中国对 33 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施了 100% 税目产品零关税政策,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这些国家都在名单里。 这意味着非洲的咖啡、棉花能免税进入中国,而中国的机械、电子产品进入非洲也更有价格优势。 反观美国,今年不仅砍掉了 49 亿美元对非援助,其中 32 亿本是用来救饥荒的,还对莱索托的纺织品加税,要知道纺织业可是这个小国的经济支柱,美国市场占了他们近 20% 的销售额。一边是打开大门,一边是筑起高墙,非洲国家自然知道该怎么选。 现在非洲市场上的中国商品,早就不是只有便宜衣服鞋子了。数据显示,非洲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过去一年增长了 60%,有 20 个非洲国家都创下了进口纪录。 在南非的德班港,中国产的电力机车正在取代老掉牙的柴油机车;尼日利亚的农村地区,中国企业建的光伏电站让村民第一次用上了稳定的电。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增长,说明中非贸易正在往高质量的方向走。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布局也越来越深入。就像那个叫 Kilimall 的电商平台,在肯尼亚不仅建了大型海外仓,还搞了 1500 多个社区自提点,现在当地人网购中国商品都能实现 “当日达” 了。 这种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让中国商品在非洲的流通效率越来越高。而美国企业呢,不少因为当地支付体系复杂、物流成本高就打了退堂鼓,对比之下更显得中国企业的耐心和投入。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 “产能过剩” 才往非洲卖,可看看非洲的发展需求就知道不是这么回事。非洲开发银行说未来 20 年非洲基建需要 1.7 万亿美元投资,中国通过 “一带一路” 已经参与了 40% 的项目。 这些项目建起来,自然需要大量的工程机械、建材和技术设备,这正是中国出口的强项。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就是个好例子,中国企业带去了生产线,既解决了当地就业,又带动了相关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形成了良性循环。 最有意思的是中美两种模式的对比。美国搞《通胀削减法案》,给本国电动汽车每辆补贴 7500 美元,搞贸易保护;中国却取消了新能源汽车补贴,靠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赢得市场。 当美国企业还在纠结怎么从非洲赚钱时,中国企业已经在当地扎下根来,和非洲朋友一起发展。现在不少非洲国家开始用人民币结算矿产贸易,中国标准的铁路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铺开,这些变化都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 说到底,中国对非洲出口的增长,本质上是两种发展理念的较量。美国总想用霸权手段逼着别人选边站,结果把莱索托这样的盟友都逼得没了活路。 中国则是实实在在地提供市场、技术和机会,让非洲国家能搭上发展的快车。前八个月 595 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不是靠抢来的,而是靠一个个光伏电站、一座座工业园、一部部定制手机攒出来的。 世界这么大,不是只有美国一个市场。当美国还在为 “谁输了谁赢了” 纠结的时候,中国企业已经在非洲这片热土上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这种基于互利共赢的合作,比任何口号都有说服力。 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恐怕就藏在这些实实在在的贸易数据和一个个具体的合作项目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