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的一天晚上,鲁迅刚躺下休息。这时,朱安突然爬到床上哀求:“大先生,你就给我一个孩子吧......”鲁迅一听,猛然起身,“啪”的一声,将水杯摔在地上,怒斥道:“赶紧给我出去.....” 在清末绍兴一个寻常夏夜,传统家庭的阴影悄然笼罩一对新人。朱安与周树人的联姻,本该是两家门当户对的喜事,却因时代变迁埋下裂痕。 订婚七年后的那一刻,母亲的计谋将远在异国的儿子召回,婚礼仓促完成。新郎的沉默预示着未来无尽的疏离,而新娘的期盼在夜色中化为泡影。这段往事,揭示了封建习俗如何悄然吞噬个人命运,引人深思后续的纠葛。 朱安出生于绍兴一个普通人家,比周树人大三岁。周树人家族虽曾显赫,但到订婚时已趋衰落。1899年左右,周树人母亲鲁瑞未经儿子同意,向朱家求亲,朱家应允了这门亲事。当时周树人正在南京求学,对此事毫不知情。 朱安未见过周树人,只听说他有抱负,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继续医学和文学学习。订婚后,周树人八年未归绍兴,朱安父母多次催促婚事。周树人母亲遂以自己生病为借口,发电报召儿子从仙台医专返回。 1906年7月26日,周树人与朱安在周家新台门大厅举行传统婚礼。周树人时年25岁,朱安27岁。婚礼现场布置红灯笼和喜幛,周树人戴假辫子,朱安穿大红嫁衣。她曾遵鲁瑞指示,放开缠足,还短暂进私塾识字,但主要学习家务。 周树人母亲对朱安较为满意,朱安每日操持家事,侍奉老人。周树人偶尔回国,但对朱安态度疏离。1912年,他们全家移居北京,朱安负责打理居室,保持整洁。周树人仍视她如陌路,不愿亲近。周树人母亲盼望后代,多次暗示朱安需主动接近丈夫,以延续周家血脉。 婚礼后,周树人很快返回日本,继续学业,留下朱安与公婆在绍兴。周树人母亲对朱安尚算满意,朱安则全力侍奉老人。周树人回国后,不常回家,对朱安态度冷淡。朱安试图接近,却常遭斥责。她避开周树人卧室,不敢靠近。 移居北京后,朱安终于可以近距离照料周树人生活起居。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公婆尽心尽孝。可不管她如何殷勤,在周树人眼中她始终像空气一般。周树人母亲着急想抱孙子,为此教朱安要主动些抓住丈夫的心。朱安听从婆婆叮嘱,尝试接近周树人,但周树人拒绝,并表现出强烈不满。此后,周树人继续疏远朱安,两人无子女。 1919年,周树人携家人北上,朱安仍操持家务。周树人1925年遇许广平,两人1927年同居上海。1929年,周树人生子周海婴。周树人对朱安愈发忽略,将她视为家中闲人。朱安专注侍奉鲁瑞,直至1943年鲁瑞去世。 周树人与朱安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充满抵触。周树人在日本留学时,曾写信反对这门亲事,建议朱安另嫁他人。但鲁瑞坚持传统,执意完成婚事。婚后,周树人极力避免与朱安亲近,无论在绍兴老家还是北京,他都很少与朱安见面。 朱安大部分时间照顾婆婆,操持家务。周树人视这段婚姻为母亲的礼物,只能供养,却不愿投入情感。朱安在家中地位尴尬,她曾多次尝试改善关系,但周树人始终保持距离。两人有名无实,周树人后来与许广平建立新家庭,生下儿子。 周树人去世后,朱安独自在北京生活,经济窘迫。她一度考虑变卖周树人书籍还债,但经友人劝阻放弃。朱安一生困于这段婚姻,未能获得周树人认可,却始终坚守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