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刚把LEAP-1C发动机放回货架,C919已经转身奔向CJ-1000A。
引擎之争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一场时间差游戏。
美国解除限制,反而让中国商飞赢得三年“技术喘息”,CJ-1000A用22万小时试飞把“黑烟”疑虑压到最低,先把飞机飞成空中实验室,再拿成绩单去敲国际适航的门。
这种先飞后证的逆向打法,让传统航空逻辑第一次为东方节奏让路。
风险也摆桌上:EASA的印章最少吃掉三年,波音空客有足够空隙升级换代;叶片再耐高温,也绕不开全球备件网络的“最后一公里”。
但把视野拉远,C919真正的底牌是价格+政策双剪刀:对一带一路航司报出比A320neo低15%的全寿命价格,再用CAAC适航证撬动“对等准入”,把外国飞机入华变成下一轮谈判筹码。
航线两端一旦尝到低价红利,市场就会自行投票。
问题来了:如果2030年登机口广播说“本航班由国产发动机提供动力”,你会改签吗?
留言聊聊这个选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