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粟裕打了胜仗,向军团长寻淮洲请示是否追击,随后敬礼就要离开,政委却拍桌子:“站住!为什么不问问我的意见?” 粟裕时任红七军团参谋长。 这年夏天,在闽赣边区,红七军团奉命阻击国民党李默庵部,在此次作战中,粟裕亲临前线,以少胜多,成功击溃了敌军,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击溃敌人后,粟裕亲自骑马返回军团指挥部,向军团长寻淮州汇报战果,并请示是否乘胜追击。 那会儿粟裕刚从前线冲下来,马裤上还沾着泥点子,说话都带着喘——毕竟刚指挥完一场恶仗,满脑子都是“趁敌人溃散赶紧追,别给他们喘气的机会”。见寻淮洲听完汇报点头琢磨,他想着军团长定了主意就行,抬手敬个礼转身就要去传令,没成想身后“啪”的一声,政委的巴掌拍在了桌子上,那声儿在小指挥部里震得人耳朵发紧。 粟裕当时也愣了,转过身看着政委,脸上还带着点没反应过来的劲儿。他那会儿心里可能还琢磨:我刚打完仗,请示的是要不要追击的军事事儿,军团长管军事指挥,问他没毛病啊?其实这事儿不能光怪粟裕急,也得说说当时红军的规矩——军团里是军团长管军事,政委管政治工作,但重大军事决策也得俩人事先商量着来,不能光一个人拍板。粟裕是急性子,又满脑子都是战场情况,没顾上先跟政委通个气,确实有点欠考虑。 但政委那拍桌子的劲儿也实在太冲了。粟裕刚带着弟兄们拼赢了,没功劳也有苦劳,就算有疏漏,好好说不行吗?一上来就拍桌子喊“站住”,不光下粟裕的面子,也容易让前线回来的干部心里不是滋味。后来寻淮洲赶紧打圆场,说“老粟刚从前线回来,急着部署也是为了打仗”,又拉着政委一起商量,最后才定了追击的方案。 说到底,这事里粟裕少了点“顾全流程”的心思,政委少了点“体谅前线”的耐心。红军打仗靠的是上下齐心,既要讲规矩,也得讲人情,俩方面都顾到了,才能真的拧成一股绳。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