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消息 韩国外长突然宣布! 2025年9月6日下午,韩国外长赵显烈的紧急发布会,美国六大联邦部门联合执法,在乔治亚州布莱恩县的现代汽车与LG能源合资电池工厂抓捕了475人,其中300多名是韩国工人。 这场突袭行动不仅让工地瞬间停工,更让这个投资55亿美元、号称韩国最大海外电池厂的项目变成了空城。 事件的发酵速度超出想象。9月5日凌晨,美国移民执法局与国土安全部等部门的执法人员突然包围了仍在建设中的工厂园区。 据现场目击者描述,执法车辆排成了长队,执法人员逐个检查工人证件,没有合法居留手续的立刻被带上警车。 现代汽车随后紧急回应,称被抓人员均来自分包商和劳务中介,并非公司直接雇佣的员工。这个解释虽然撇清了直接责任,却暴露了韩国企业在美投资时依赖层层转包的用工隐患。 特朗普在得知行动结果后第一时间表态支持,称“此次抓捕行动做得好,很正确”。这与他今年7月在艾奥瓦州演讲中提出的“农场主担保制”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时他明确表示,只要雇主愿意担保,农业领域的移民工人可以合法居留。同样是外来劳工,农场主需要的人就能留下,韩国企业工地的工人却遭到大规模抓捕。 这种选择性执法背后,是美国移民政策服务于本土政治需求的现实逻辑。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重返白宫后,移民政策一直在持续收紧。他们不仅推动终止部分国家移民的临时保护身份,还部署国民警卫队在社区开展抓捕行动,甚至计划把美墨边境墙涂黑以加强威慑。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韩国工人被抓并非偶然事件,而是美国将移民问题政治化的必然结果。那些被连夜带走的工人,成了美国国内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韩国方面的反应堪称焦头烂额。李在明在党内紧急会议上拍了桌子,要求外交部和驻美使馆“不惜一切代价营救工人”。 他很清楚,这几百人的命运不仅关乎个体家庭,更牵动着韩国企业对美投资的信心。这个电池厂项目本是拜登时期韩美合作的典范,当时美方承诺会创造8000个工作岗位,如今却因执法行动陷入停滞。 韩国媒体算了一笔账,如果项目延期超过三个月,每天的损失将高达数百万美元。 这已经不是韩国企业第一次在美遭遇政策风险。早在2017年,三星电子在得克萨斯州的工厂就因环保标准问题被迫停工整改,额外投入了上亿美元才解决纠纷。 而现代汽车2020年在阿拉巴马州的工厂也曾因工会问题陷入僵局。但这次的移民执法事件性质完全不同,它直接触碰了韩国在美投资的底线安全问题,毕竟连本国工人的居留资格都无法保障,谈何长期稳定经营? 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已经炸开了锅。有韩国网友愤怒地说:“我们给美国送来了投资和技术,他们却这样对待我们的工人。” 更有人翻出数据对比,韩国对美直接投资在过去十年增长了370%,仅新能源领域就投入超过200亿美元,但换来的却是越来越严格的政策限制。 这种不对等的合作关系,让许多人开始质疑韩美同盟在经济层面的实际价值。 美国国内的反应也出现了分裂。佐治亚州州长公开欢迎现代与LG的投资项目,认为它能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但州议会的保守派议员却批评项目“雇佣外国工人过多”,要求加强移民执法。 这种地方政府与联邦政策的矛盾,让韩国企业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他们既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又不得不面对联邦层面的政策风险。 事件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是美国“移民国家”叙事的崩塌。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以“自由与机会的灯塔”自居,但特朗普政府的系列政策正在重塑这种形象。 他们把移民分为“合格的”和“不合格的”,用执法行动制造恐惧氛围。在这种背景下,韩国工人被抓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它说明即便是美国的盟友国家公民,也可能随时成为移民政策收紧的目标。 现在最煎熬的是那些被抓工人的家属。首尔一位姓金的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她的丈夫三个月前被派往美国工地,临走前说“挣够钱就回来盖房子”,现在却只能通过律师传递消息。 韩国驻美使馆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已有78名工人联系上家属,但仍有近百人处于失联状态。这些普通劳动者的遭遇,远比冰冷的政治分析更能让人感受到事件的残酷。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韩美关系的裂痕可能进一步扩大。韩国外交部已经宣布召见美国驻韩大使,要求对方给出合理解释。但考虑到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真正解决问题恐怕没那么容易。 那些仍在等待消息的家庭,那些停滞的工地,还有那些观望中的韩国企业,都在等待一个答案。 这件事也给其他国家的海外投资敲响了警钟。在国际合作中,政策风险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会实实在在地影响每个项目、每个家庭。 当美国把移民政策当作政治工具时,所有在美投资的外国企业都需要重新评估风险。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300多韩国人在美被抓,李在明要求全力迅速解决 2025-09-07 17:11·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