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7年7月28日,在南苑阵地失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132师师长的赵登

1937年7月28日,在南苑阵地失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132师师长的赵登禹奉命带领部队后撤,途中突遭日寇伏击,壮烈殉国,年仅39岁。 人物传记 赵登禹生在1898年5月16日,地方是山东省菏泽县赵楼村,那是个穷苦农民家庭。他小时候家里穷,父亲早亡,全靠母亲拉扯大,只读过两年书,七八岁就辍学帮家里干活。十三岁那年,他开始跟当地武术师傅朱凤军学艺,练刀枪剑棍,还钻研太极拳、八卦掌和少林拳这些功夫,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不少格斗本领。这段经历让他身体结实,也为后来从军打下基础。 1914年春天,他十六岁,跟哥哥赵登尧和两个朋友一起,走了九百多公里路,徒步到陕西投奔冯玉祥的部队。刚开始冯军不招兵,他就先当副兵,管饭不管饷,在佟麟阁的连队干杂活,但训练特别勤奋。两年后正式入伍,在一次部队摔跤比赛中,他连续打败几个壮汉,冯玉祥亲自上阵比试,结果连输三局,从那以后把他调去当贴身护卫。这件事让他在军中崭露头角。 1918年,部队在湖南常德驻防时,一次野外演练遇上老虎,他冲上去连开几枪打中要害,冯玉祥为此给他拍照表彰,还题字叫他“打虎将军”。从这开始,他随部队转战各地,从工兵连排长干起,通过战场表现一步步升迁,当上连长指挥小队突击,营长负责阵地防守,副团长协调部队行动。 1922年直奉大战,他是孙良诚团的尖兵排长,带队冲锋攻打奉军阵地,多次突入敌线抢炮位,战后升为第一连连长。同年秋天,在南苑练兵,他组建大刀队,亲自教士兵刀法,强调近身搏杀技巧。1926年北伐,他率部推进陕西凤翔,围剿匪首,在山地设伏快速出击消灭敌人。1930年中原大战,他当师长指挥部队参战,在晋南布防组织阻击。 1933年初,日军进攻长城,他任109旅旅长,从蓟县夜行军四十华里,先敌抵达喜峰口孩儿岭,在风雪中挖壕沟击退日军先头部队。战斗中,他让士兵等敌接近百米投手榴弹,再用大刀冲杀,腿部中弹还爬着指挥。 入夜,他带三千人从两翼迂回敌后,潜行穿越河谷突入日军营地,砍杀守卫摧毁炮位,缴获弹药。战后升为132师师长,获中将军衔,继续训练部队注重纪律和近战。这段长城抗战让他得了“大刀将军”的名号,也显示出他从普通士兵到高级将领的历程,全靠实战积累经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进攻华北。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指挥官,和佟麟阁一起负责那里的军事力量。南苑是北平南郊重要阵地,驻有第29军部分部队和大学生军训团。7月26日,赵登禹赶到南苑,指挥132师卫队旅和那些学生兵准备抵抗。 7月28日拂晓,日军以三个步兵联队、一个炮兵联队和三十多架飞机发起进攻,从东西两侧推进。中国部队力量悬殊,伤亡大,但还是组织反击,用步枪和手榴弹阻挡敌军。赵登禹指挥部队与日军交战六个小时,南苑阵地逐步失守,守军牺牲三千多人,包括很多学生兵。 中午时分,宋哲元下令放弃南苑,向北平方向转移,赵登禹率132师和部分辎重部队沿公路撤退。日军通过情报渠道提前知道中国军队动向,从南苑西侧槐庄北上,在大红门附近天罗庄一带设下埋伏,公路两侧布置机枪阵地和步兵。 部队先头接近大红门时,日军突然开火,从侧翼扫射,中国士兵成排倒下,其他人寻找掩护组织反击。赵登禹的轿车成为明显目标,先遭集中射击,他跳出车外用手枪指挥士兵架机枪回击,但日军火力密集,炮弹炸开路面。日军士兵从隐蔽处冲出攻击散落的中国士兵,双方短兵相接。赵登禹身中多枪,倒在路边,当场阵亡,年仅39岁。他的司机和卫兵也大多牺牲,这次伏击导致部队损失惨重。 日军记录显示,赵登禹牺牲时端坐在车后座,前额和胸部有弹孔,死状惨烈。他们在他身上找到名片,确认身份。这场伏击暴露了中国军队在情报和侦察上的弱点,日军利用汉奸渗透掌握动向,本土作战反而吃亏。 赵登禹牺牲后,遗体先由北平红十字会简单掩埋。几天后,陶然亭龙泉寺的僧人得知消息,夜里出城在高粱地找到尸体,抬回寺内用棺材盛殓,藏起来避开日军搜查,长达八年。 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28日,北平各界在中山西公园举行公祭大会,民众和官员参加,队伍抬灵柩通过街道。次日,遗骨从龙泉寺移出,安葬于丰台区卢沟桥东侧西道口山坡,墓地筑石阶立碑。国民党政府追赠他陆军上将,生平事迹收入史馆。 1952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烈士证书,表彰他的牺牲。北平城内北沟沿大街改名赵登禹路,从西直门内大街南到阜成门内大街,路牌竖立。通州区古运河西岸东大街改成赵登禹大街,纪念他的贡献。丰台区建赵登禹学校,校园设陈列馆,展出照片和事迹。 2009年9月,他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列入民政部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菏泽市建赵登禹纪念馆,馆内塑像,墙上挂连环画62幅,讲述一生,吸引民众参观。每年清明,学校和社会团体到墓地献花祭奠,石碑庄严,路人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