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议员:美国向中国出口的芯片,性能只能略高于中国国内能够大规模生产的最先进芯片,将中国的人工智能的总算力限制在美国的10%,以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持久的主导地位。 今年年初,美国政府抛出了一份长达 168 页的 AI 芯片管制新规,直接把全球市场分成了三六九等,中国被妥妥地划入了最严格限制的那一档,几乎成了“科技隔离区”。 老美这么干,显然是已经坐不住了。据斯坦福大学的报告显示,中美顶级AI模型的差距已经从原来的两位数快速缩小到仅有0.3%,尤其在语言理解这些关键指标上,两边几乎已经持平了。这种逼近的速度,估计让一些美国政客觉得,再不采取点极端措施,地位可能不保。 之前,美国就盯上了英伟达的 A100、H100 这些 “明星芯片”,因为它们算力强,能快速 “喂大” 大模型,所以直接限制对华出口。英伟达为了保住中国市场,没办法只能搞 “特供版”,先是推出 A800、H800,后来又升级到 H20,性能一次次往下调,就为了卡在美国规定的红线内。可没想到今年 4 月,连 H20 也被盯上了,美国政府一句话,这些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芯片出口也得拿许可证,这一下就把中国企业的路堵得更死了。 美国这套管制的核心逻辑,说穿了就是 “掐脖子要掐得刚刚好”。新规里明确定了两条线:总处理性能 4800 以上的芯片,或者总处理性能 1600 以上且性能密度 5.92 以上的芯片,都属于严格限制范围。这俩数字看着专业,其实就是给 AI 芯片的算力设了天花板。而咱们国内现在能大规模生产的最先进芯片,以中芯国际为例,7 纳米工艺去年刚进入 “风险量产”,今年二季度这部分收入也就占 12%,大部分产能还是集中在 28 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美国就是算准了这个差距,只允许出口性能比咱们国产芯片稍好一点的产品,这样既能让中国企业觉得 “还能凑合用”,又永远追不上美国的技术水平,这种 “温水煮青蛙” 的套路,可比直接禁运狠多了。 但这种“精准把控”式的限制,实际操作起来却让美国自家的科技企业叫苦不迭。像英伟达、英特尔和高通这些芯片巨头,都跑去华盛顿反对收紧对华出口管制。英伟达还直接抱怨,说新规简直是“过度扩张”,可能会让美国“永远失去在全球最大市场竞争的机会”。毕竟中国市场太大了,2022年全球三分之一的半导体采购额都来自这里,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也有四分之一到五分的收入依赖中国市场。甲骨文的说辞更直接,认为这相当于“把80%的芯片市场拱手让人”。 与此同时,咱这边也没闲着,美国的限制反而像一剂猛药,刺激了国产芯片的研发和应用。华为的昇腾910B芯片已经在实际测试中表现出色,能跟英伟达的高端产品掰掰手腕。小米的自研芯片甚至摸到了3纳米工艺的门槛,追平了国际先进水平。算力方面,中国的智能算力增长迅速,2024年就已经达到725.3百亿亿次/秒,年增长高达74.1%,预计2025年将突破千亿亿次大关。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技术进步和应用落地,比如司法大模型智能生成文书,社会治理模型精准防控风险,都是用国产算力支撑起来的。 当然,咱们也得清醒地看到,自主创新的路并不好走。中芯国际的 5 纳米工艺虽然验证通过了,可良率要达到 92%,而且得用 DUV 多重曝光技术,工序比人家用 EUV 的也更复杂,成本还高出不少。国产 AI 芯片虽然进步快,但和国际顶尖水平比还有差距,很多时候只能通过软件模拟来支持先进的计算格式,效率难免打折扣。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的这些限制措施,短期内可能会给中国AI产业带来一些麻烦,但长远来看,这种压力反而可能加速中国在AI领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美国以为靠性能限制就能永远保持优势,却忘了技术封锁从来都是把双刃剑,英伟达失去中国市场的损失看得见,而中国企业在压力下逼出来的自主创新能力,却是美国算不到的长期变量。美国想用“性能差”游戏规则来维持主导地位,恐怕最终限制住的,反而是自己企业的市场空间和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