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内蒙古一供销社丢了1400元现金和一支猎枪,警方查了8天一无所获,就请来大字不识一个的老人,对方只用1天就破案! 这年春天,内蒙古赤峰县巴林左旗有一家供销社在夜里失窃,被盗走了1400元现金、1支猎枪、1台半导体收音机和大量粮票、衣物等。 因为失窃的金额较大,还有一支步枪,所以警方对此很重视,他们接到报案后,第一时间就到了现场进行调查。 在现场,警方发现了4种不同的鞋印,包括解放胶鞋、球鞋、棉靰鞡鞋和布鞋的鞋印。 仅凭4种鞋印,警方无法锁定作案人数和嫌疑人的特征,加上白天人流量大,现场遭到了破坏,在缺少线索的情况下,警方查了8天,一无所获。 这时,一个年轻警员提议:“咱们找马老破案吧!” 警员口中的马老,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老人。 这个老人已经67岁了。 他的名字叫马玉林。 马玉林出身贫苦,小时候没机会念书,12岁时就给地主放羊。那时,给地主放羊,如果羊丢了或者被人偷了,马玉林就需要赔偿地主的损失。 一只羊价值不菲,以马玉林的情况,根本赔不起。 在这种背景下,每次丢了羊,马玉林就只能自己去找回来,他经常被迫在沙尘暴、蚊虫肆意的环境中根据羊蹄印找到羊。一开始,马玉林可以通过羊蹄印判断羊的品种、肥瘦、健康情况。 后来马玉林发现,人类脚印的步伐、压痕深浅、磨损分布,其实隐含着身高、年龄和职业信息,比如体力劳动者的前掌深,知识分子的步伐均匀。 到了50多岁时,马玉林的追踪能力,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59年,赤峰县刑侦队长史海滨就发现了马玉林强大的追踪能力。 为此,史海滨力排众议,不顾众人反对,坚持将已经53岁的文盲农民马玉林招进了刑侦队。 自加入刑侦队,马玉林每年侦破的案件,都有几十起,1969年,马玉林一年就侦破了60多个案件。 当年全县三分之二的案件,都是马玉林破获的。 接到求助后,马玉林坐火车,从500多里外专门来到了赤峰县。下车后,马玉林没有休息,而是直接来到了丢了钱财的供销社。 进入供销社后,对于地上的脚印,马玉林连看都不看,而是走到了供销社的房后,在堆放杂物的泥地上,马玉林发现了两个微小的圆形凹痕,在两个凹痕的中心,各有一个小圆点。 马玉林就问供销主任:“丢失的猎枪上,是否带有木质枪托?” 供销主任点了点头。 马玉林判断:“圆形凹痕是枪托杵地留下的,中心的圆点是固定螺丝的压痕。” 在墙上,马玉林还发现了一个新鲜的蹬踏划痕。 根据泥地上的两个凹痕和墙上单一的蹬踏痕迹,马玉林得出结论,作案者只有一个人,他穿的是棉靰鞡鞋,而且右腿有隐疾,导致翻墙时重心偏右,落地不稳,这才需要枪托杵地协助翻墙。 紧接着,马玉林沿着足迹,从供销社的后墙一路追踪,在碎石、硬的地面上,嫌疑人并未留下足迹。 但马玉林对此有经验,他通过草叶倒伏方向、土壤的松软度、微尘的分布情况等,继续沿路前进。 走了8里地后,足迹在一座山前完全消失。 马玉林认为对方可能是翻山而过,就绕过山,并带人寻找蛛丝马迹,找了一会儿后,马玉林在潮湿的阴坡上发现了棉靰鞡鞋的鞋印。 从鞋印的方向来看,嫌疑人去了钱龙沟村。马玉林进村后,就向村干部描述了嫌疑人的特征:对方大概20岁出头,个字不高,1.62米左右。 村干部叫来了7个符合条件的青年,马玉林观察了他们的体态后,认为这7人都不是嫌疑人。 马玉林又问:“还有没有人没来?” 村干部说:“王家兄弟没来,他们家境贫寒,是出了名的老实,不会干这种偷盗之事。” 话虽如此,但马玉林还是决定去趟王家。 到了王家后,穿着布鞋的弟弟深情慌张,连话都说不利索,但马玉林认为,弟弟也不是嫌疑人。 这时,穿着解放鞋的哥哥走了进来,他步伐平稳,回答问题的时候十分自然,没有任何破绽。 马玉林见状,先是假装离开,等哥哥转身后,马玉林突然大喝一声:“站住!” 哥哥被吓一跳,右腿都站不稳,跛态暴露,马玉林之前就推断,嫌疑人的右腿病残。 现在看来,嫌疑人就是王家老大了。 在对王家进行搜家时,警方果然找到了丢失的1400元现金、猎枪、火药、粮食衣物等。 在进一步审问中,王家老大交代,他们是因为家境贫寒才动了歪心思,他蹲守数日,这才作案,并和弟弟一起藏匿赃款。因为弟弟参与了藏匿赃款,方才看到马玉林和警员时,才会如此慌张。 而这时,距离马玉林到赤峰县,还不到1天,警方用了8天都没查出结果,马玉林仅凭蛛丝马迹,只用1天就破了案,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