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对“捏蛋姐”最致命的不是她的正脸被曝光,也不是她的身份被扒出,而是她开始担心女儿的处境了,大家都知道孩子们再过两天就要开学了,同班同学可能会疏远她的女儿,老师们可能会对她的女儿另眼看待也不是没有可能。 据8月28日中安在线报道,一位母亲在假期带女儿出行,入住临沂市一家酒店,在自助餐厅里因为“禁止外带食物”的规定与店员发生争执。 如果只是口角,相信绝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但这位母亲选择了极端的表达方式:当着女儿的面,将二十多个鸡蛋一一捏碎,既浪费食物,又吓住了女儿。 在她看来,这可能只是一场在陌生城市里无关痛痒的情绪发泄,或许甚至带着“这里没人认识我”的侥幸心理。 但她的判断失误了。 酒店方面并不在乎那几十个鸡蛋的损失,却对这种公然糟蹋食物的行为无法接受,于是果断将监控画面公布在网络上。 视频一经传播,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愤怒,因为浪费触动的是社会道德共识里最敏感的底线。 网友们就给她起了一个名字“捏蛋姐”。 随着视频发酵,她的外貌特征被迅速识别,真实姓名和更多信息被人肉搜索,甚至她的工作环境和孩子所在学校也被牵扯其中。 她曾以为“异地”意味着安全和匿名,但在无孔不入的互联网面前,这层防护几乎不堪一击。 而真正令人心痛的是,舆论的狂热并没有停留在行为本身,而是不断侵入到最脆弱的家庭领域。 原本只是母亲一时的失控,却让孩子的生活轨迹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随着新学期临近,可以想见,母亲此刻最大的恐惧不再是自己的名誉受损,而是女儿走进校园时可能遭遇的目光与议论。 母亲的行为本来就会影响孩子。 更现实的是,孩子回到校园,是否会被同龄人孤立,老师是否会带着偏见对待她? 这一切阴影都可能由一个成年人一时冲动而引起,而代价却要一个无辜的孩子承担。 当一切举动都可能被记录,被公开时,所谓“私人空间”可能随时坍塌,而随之而来的后果远超想象。 同时,社会也需要反思,当公众手握舆论武器时,如何在维护正义与发泄情绪之间找到界限。 尤其如何避免对孩子这样的无辜者造成二次伤害。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中安在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