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卖中国,还不能卖别人?全世界就中国吃菜籽油?”——就在中国宣布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75.8%的反倾销保证金后,不少键盘经济学家立马跳出来指点江山。 8月12日,中国商务部的一纸公告,让加拿大油菜籽出口商的夏天猛地降了温。从8月14日起,加拿大输华油菜籽将被征收高达75.8%的反倾销保证金。 中国方面指出,加方产品长期以低于公平市场价格倾销中国市场,已经对中国国内油菜籽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这一决定迅速在国际市场上掀起涟漪,而中国社交媒体上,“不卖中国,还不能卖别人?”的声音也不胫而走。 话语一出,仿佛世界油菜籽市场就只剩中国一个买家。可问题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中国不是唯一的市场,但却是最重要的市场。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中国每年进口油菜籽约600万吨,占全球油菜籽贸易总量的40%以上。就体量而言,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菜籽油消费国,也是油菜籽贸易的主导买家之一。 而在加拿大,超过60%的油菜籽出口量是销往中国,年出口额超过50亿加元。更直接的数据是,在萨斯喀彻温省种植的1200万英亩油菜籽中,七成以上原本是为中国市场准备的。 这不是“全世界就中国吃菜籽油”的问题,而是“如果中国不吃,你还卖给谁”的现实。欧盟的土地政策限制了扩产空间,印度偏好棕榈油,日本韩国则更偏向橄榄油和芝麻油,美国自给自足。 简单一句“转向他国”,在庞大的仓储压力面前显得毫无说服力。加拿大政府的回应也透露出一种无奈。总理特鲁多和农业部长只是重复“需要更多细节”的官方说辞,并未提出任何实质对策。 而菜籽油价格自消息发布以来已暴跌50%,仓储缺口达300万吨,加拿大农民正面临资金链断裂和贷款延期的双重压力。结构性依赖不是中国的问题,是加拿大的短视。 加拿大油菜籽产业的问题并不在于中国设限,而在于其对单一市场的高度依赖。 早在数年前,中国就已警告加拿大注意农产品出口的合规性与公平性,而加拿大方面却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市场多元化策略。东南亚、南美等潜力市场几乎没有布局,疫情后更是坐吃山空。 更致命的是,加拿大产业链本身的抗风险能力极低。基础设施老化、仓储能力薄弱、物流效率低下,这些问题在中国市场下滑后被迅速放大。 归根结底,加拿大油菜籽产业不是被中国“卡了脖子”,而是自己主动把脖子伸出去了。反倾销,是规则之下的自我防御。 中国此次采取的措施,并不是“贸易保护主义”,而是完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正当行动。反倾销调查依据的是进口商品是否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市场,并造成实质性损害。 调查结果显示,加拿大油菜籽价格严重扰乱中国市场秩序,已影响到国内农民种植积极性和油脂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 这一政策出台后,中国国内油菜籽收购价同比上涨15%,农民种植意愿显著增强。某种意义上,这是对国内农业链条的一次修复,更是对“低价倾销换市场”的警示。 而那些在社交平台上高喊“自由贸易”的键盘经济学家,是否真的了解WTO允许成员国在遭遇不公平竞争时采取临时反制措施?他们是否愿意看到中国农民的收入被廉价进口冲击? 如果不肯面对这些问题,那他们的“自由市场”论调,不过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替人说话罢了。中国市场开放,但不接受“倾销式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未封锁进口,而是在积极调整供应链结构。近年来,中国首次从澳大利亚进口5万吨新季油菜籽,并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扩大合作。 澳大利亚2024/2025年度产量预计增长7%,港口作业效率提升至48小时内备航。俄罗斯也在扩大种植面积,尽管物流和品质认证尚需完善,但潜力正在释放。 与此同时,国内产能也在提升。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升级,中国正努力提高油菜籽的自给率,从目前的40%向更高目标迈进。 这不仅是对外部风险的应对,更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具体实践。在这一背景下,反倾销措施既是经济上的必要,也是战略上的必然。 它传递出的信号清晰明确:中国不反对开放合作,但合作必须是公平的、互利的,而不是以牺牲中国产业为代价的“单向获利”。市场不是慈善,中国不是“冤大头”。 有人说,“不卖中国,还不能卖别人?”这句话听上去像是宣言,实则是无奈的自白。因为他们心知肚明,能消化如此体量的市场,全球除了中国,别无他国。 也有人讥讽“全世界就中国吃菜籽油?”但事实是,中国吃得起,也吃得明白,不会再为被动依赖买单。这场油菜籽之争,不只是一次贸易摩擦,更是一场关于规则、权益与尊严的博弈。 加拿大要反思的,不是中国为何设限,而是为何只剩中国能买。真正的市场竞争,不是靠倾销和抱怨赢得的,而是靠尊重规则、优化结构和增强韧性实现的。靠单一市场支撑的产业,是站不稳的。 靠指责他国维持利润的逻辑,更是站不住的。中国说了,该保护的产业必须保护;该反制的倾销必须反制。这不是挑衅,而是基本立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