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日本不承认中日联合声明,外国网友说:中国承诺不先使用核武器,但应该对鸦片战争以来

日本不承认中日联合声明,外国网友说:中国承诺不先使用核武器,但应该对鸦片战争以来侵略过中国的国家除外。 日本再次在历史问题上试图“洗白自己”,这一次,矛头直指中日关系的法律基石——《中日联合声明》。 8月中旬,日本外务省网站更新对中日关系的官方表述,悄然淡化对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核心内容的承认义务尤其是对“日本对中方造成严重损害的历史责任”语句的弱化,引发外界广泛质疑。 在国际社交媒体上,不少外国网友也对这一动向发表评论,其中一则评论直言:“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应该对鸦片战争以来侵略过中国的国家除外。” 讽刺之中,透露出对历史正义的共鸣和对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警惕。1972年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明确写入:“日本方面认识到,日本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害,并表示深刻反省。” 这不仅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政治前提,更是日本对侵略历史负有法律与道义责任的体现。然而,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日本却在用“技术性措辞”一点点稀释这份认知责任。 2023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批准新版教科书,将“侵略”一词改为“进入”,甚至在南京大屠杀的表述中加入“对死亡人数存在多种说法”的模糊性表述,已非首次挑战历史底线。 这不是个别人的脑热,而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政府行为。靖国神社参拜从“首相亲自前往”演变为“以私人身份供奉祭品”,表面低调,实则耍滑头。 2023年4月,包括前防卫相在内的21名议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旗帜鲜明地向外界传递出一个信号:他们无意背负先辈的战争罪责,反而要将侵略历史包装成“和平的牺牲”。 这种历史修正主义的蔓延,正在撕裂东亚地区本就脆弱的战略互信。对中国而言,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现实安全环境中的直接挑战。 中国自1964年拥有核武器以来,一直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1995年更进一步,明确“三不”原则:不首先使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不威胁使用。 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不少国家视中国为“理性核国家”的重要依据。但问题在于:当一个国家一再否认自己曾对中国实施过侵略,是否也在逻辑上自我解除“核豁免”的资格? 这正是那位外国网友所言的核心讽刺——中国的核政策是建立在历史责任与道义判断之上的;而当某些国家一再抹除自己在亚洲犯下的罪行时,他们是否还配享受中国核政策的“文明红利”? 这一问题在当前的地缘格局下显得尤为紧迫。 2023年,美日签署新版《联合作战计划》,明确将“台湾有事”纳入美日协防范围,日本自卫队在西南诸岛的导弹部署持续推进,美军核潜艇全年10次停靠日本港口,早已突破和平宪法的边界。 与此同时,日本启动采购500枚美制战斧导弹,宣称构建“反击能力”,实则为先发制人做准备。这一切,正在动摇东亚地区的核平衡。 而历史责任,不应被时间稀释。韩国在强制征用劳工问题上设立政府基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报告员也曾批评日本的历史教育“缺乏反思”。 相比之下,中国在1972年主动放弃战争赔偿,是基于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战略考量,而非对历史的遗忘。 更讽刺的是,如今日本右翼却借此攻击中国“没有赔偿要求就没有责任”,无异于“你不追究,那我就不认”。国际法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并不模糊。 《旧金山和约》第14条规定日本必须对战争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德国至今为纳粹罪行支付超过900亿欧元赔偿,成为负责任国家的典范。 而当日本试图以法律技术和文本模糊来逃避责任时,不仅违背国际法精神,更破坏了亚洲和平的根基。中国有必要重新审视核政策在战略安全结构中的定位。 当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拒绝反思、在现实中拥抱核威慑体系,中国就有理由在政策实施层面作出更具针对性的战略优化。 包括但不限于明确将“否认侵略历史的国家”排除在“无核国家不受核打击”承诺之外;在关键时刻保留战略模糊空间,以增强威慑效能。比核更具穿透力的,是记忆的力量。 中国应进一步推动南京大屠杀史料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记忆遗产”,与国际学者合作开展亚洲战争损失评估,强化对历史真相的国际传播,让那些试图淡化历史的声音被事实所压倒。 在这个核政策与历史责任交汇的十字路口,问题已不再是“是否还记得历史”,而是“是否还配享受和平”。谁否认历史,谁就失去未来。 而中国所坚持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也不该成为某些国家“无底线挑衅”的保护伞。 历史不能选择,但态度可以决定未来。在这场关于记忆、责任与安全的较量中,真正值得世界尊敬的,不是那些躲避历史的人,而是那些敢于直面历史并从中汲取和平力量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