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4年,史云峰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他起身开门,却被几个陌生人抓走,被折磨

1974年,史云峰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他起身开门,却被几个陌生人抓走,被折磨2年后,27岁的史云峰,又遭到了“虐杀”! 史云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吉林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但他又不普通。在那个年代,能踏踏实实干活,拿到“先进工作者”称号,本身就说明这小伙子是块好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靠谱青年”。 史云峰有个“毛病”,他心里有杆秤,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他看到不公平的事,就要说,就要管。比如,他上中学的时候,校长被批斗,一群人围着打。史云峰一个学生,想都没想就冲上去护着校长,结果自己也被打得不轻,还被挂上牌子一起陪斗。 在当时,这就是“拎不清”,是“站错队”。可史云峰不这么想,他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跟谁说的、谁做的,没关系。 这种一根筋的“傻气”,是他骨子里的东西。 也正是这种“傻气”,把他推向了深渊。 1974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很多人为了自保,选择沉默,选择顺从。但史云峰偏不。他看到了太多荒唐事,觉得“国家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做了什么呢?他开始给中央领导写信,还写文章,题目都起得特别直接,比如《致江青同志的一封公开信》、《评张春桥〈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这每一个字,都是在刀尖上跳舞。他批评的,正是当时权势熏天的“四人帮”。他知道这很危险,但他觉得,“总要有人把皇帝的新衣说出来”。 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写就是大半夜。写好了,托人带到北京。他天真地以为,这些话能被听到,能改变些什么。 他等来的,不是回音,而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那天凌晨,几个陌生人冲进他家,把他从被窝里拖出来,蒙上眼,塞进一辆车里。他的人生,从那一刻起,被硬生生掰成了两段。前一段,是阳光下的先进工作者;后一段,是暗无天日的“反革命”。 接下来的两年,我们无法想象他经历了什么。档案里只有冰冷的几个字:“严刑拷打”、“精神折磨”。他们想让他承认自己“恶毒攻击中央领导”,想让他低头认罪。 可史云峰的骨头,太硬了。 无论用什么手段,他都只有一句话:“我写的每一个字,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这个国家。” 在法庭上,没有律师,没有辩护。所谓的“审判”,不过是走个过场。他们问他:“你知罪吗?” 他昂着头,一字一句地说:“我认为我无罪,我是在尽一个公民的责任!” 这句话,在当时,就是他的“死罪”。 1976年12月19日,长春,天寒地冻。27岁的史云峰被押赴刑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没有恐惧,也没有哀求。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震惊的事——他提出了自己的最后遗愿。 他不是想见家人,也不是想吃顿好的。他说:“我死后,请将我的遗体捐给医学事业,做解剖研究吧。这是我为人民做的最后一点贡献了。” 说完,枪响了。 一个年轻的、滚烫的生命,就这样定格在了27岁。 1980年,史云峰被彻底平反,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从罪犯,变回了英雄。 可是一条鲜活的命,没了就是没了。一个原本可以为国家、为社会做更多贡献的优秀青年,就这样被吞噬了。 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眼花缭乱。我们好像什么都知道,又好像什么都看不清。网上每天都有各种反转,各种争吵。今天你义愤填膺,明天可能就发现自己被当枪使了。久而久之,很多人就觉得,算了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说真话代价太大,还是“躺平”最舒服。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怪现象。 地铁上有人胡作非为,一车厢的人都低头玩手机,假装没看见。工作中遇到不合理的规定,大家嘴上骂,但没人敢第一个站出来说“不”。网络上,谣言满天飞,很多人连求证一下都懒得做,就跟着转发、谩骂。 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得权衡利弊,却好像也变得越来越懦弱,越来越不敢坚持。 我们总觉得,史云峰面对的是生死考验,我们遇到的不过是鸡毛蒜皮,不值得那么“较真”。 但一个社会的底线,恰恰就是由这些“较真”的人守护的。 当所有人都对错误保持沉默时,错误就会成为常态。就像房间里的一只蟑螂,你不管它,很快就会变成一窝蟑螂。 史云峰用生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脊梁,是不能弯的。 弯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弯习惯了,就再也直不起来了。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25
用户10xxx25 3
2025-08-24 17:02
写的驴唇不对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