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付30万辆只完成六成,小米汽车被自己的节奏绊倒。
销量滑坡不是单一爆点,而是三把钝刀同时割肉:信任裂缝、产能卡脖、对手猛攻。
碳纤维机盖事件把“黑科技”滤镜撕掉,用户发现营销大于实物,观望情绪立刻蔓延;工厂节拍跟不上订单,等车四个月直接劝退急性子;蔚来、特斯拉用新车+降价双杀,把小米刚攒下的热度截胡。
问题看似分散,根子却在一处:战略节奏错位。
重研发轻制造,重声量轻兑现,导致“热度—订单—交付”链条断裂。
206亿元营收仍亏损,说明烧钱买不回时间窗口。
下半年若坚持不打价格战,就必须用交付速度和产品兑现力重新赢回选票。
新车型能否准时下线?
售后网络能否跟上销量地图扩张?
这两个问号,比任何广告都关键。
市场回暖给了缓冲,却也给了对手同样的油门。
小米汽车的翻盘剧本,观众只认现场直播,不认预告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