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敲诈”中国2亿技术费!中国西气东输工程需要用到美国一款压缩机,于是美国竟趁火打劫开出天价费用,然而没过多久,美国就欲哭无泪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0年的时候,中国下定决心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要把埋藏在新疆地下的天然气,送到几千公里之外的东部沿海,那是一条横贯大半个中国的能源大动脉,投资过千亿,意义不言而喻。 西部有气,东部缺气,不修这条管道,沿海的工厂没法顺畅运转,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难以提升,这项被称作“西气东输”的超级工程,注定载入史册。 工程一上马,问题立刻显现,天然气不像水,不会自己沿着管道流上千公里,气体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会因摩擦和压力损失而泄劲,要想让它跑得动,就得靠压缩机。 每隔两百公里设一个站点,压缩机负责把气体一口气“推”向前,就像不断为气球吹气。 核心装备就是压缩机的叶轮,这玩意儿决定了效率和寿命,问题是,当时世界上能生产三元流叶轮的公司寥寥无几,中国手里几乎一无所有。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正是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的巨头,他们看准了中国的迫切需求,开出的条件简直令人瞠目,除了设备采购费,还要每年交上约合人民币两亿元的专利使用费。 这么算下来,十年就是二十亿元,还得用美金换,更糟糕的是,关键部件都被他们“焊死”,出了毛病根本无从修理,只能继续花钱找他们,那是赤裸裸的掐脖子,中国付出天价,却连维修权都没有。 这口气憋在心里,中国人不愿咽下去,国家层面拍板:这事不能依赖别人,必须靠自己。 沈阳鼓风机集团接下了重担,作为国内压缩机制造的老牌企业,他们虽然有经验,但面对这种世界顶级技术,几乎得从零摸索。 领军人物崔连顺成了全场焦点,这位女工程师自大学毕业就扎根一线,几十年打磨出扎实的功底,图纸一摞摞,实验一遍遍,技术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没有现成资料,没有国外图纸,连一块合适的材料都难以找到,研发的道路步步艰辛,流体力学的计算繁复到让人头疼,叶轮的角度、厚度、长度稍有差池,整个机器就可能抖个不停。 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叶轮不是断裂就是在高速运转时发狂,试验数据堆满实验室,失败次数多到数不清,团队成员分班值守,白天计算,夜晚测试,困了就在桌边打个盹,食堂的饭经常来不及吃。 材料问题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叶轮必须在高温高压下高速旋转,既要轻又要坚固,还要耐腐蚀,经过无数次探索,他们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一种新型合金,既能抗疲劳又能耐磨损。 材料难关被攻破,结构设计也在无数次修正中渐渐成型,九个月的拼命付出,终于让第一台国产三元流叶轮压缩机诞生。 2002年的冬天,这台国产设备被送往内蒙古测试基地,迎来最关键的考验,测试分为三轮,正常运转、超速运转、再恢复稳定,开机后,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最初一切顺畅,可进入超速阶段时,机器突然发出尖锐刺耳的声响,全场屏住呼吸,那几十秒像几个小时一样漫长,最终设备稳住了,仪器的数据稳定输出,性能甚至超过预期,那一刻,整个团队眼圈都红了。 这次成功不只是一次测试的胜利,而是中国装备制造的历史性突破,从此以后,西气东输沿线的加压站逐步安装上国产压缩机。 相比进口设备,性能丝毫不逊色,成本却大大降低,维修方便,不再需要看别人脸色,每年节省下来的专利费用就达数亿元,更重要的是,中国终于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处境。 消息传到美国通用,他们立刻降低报价,希望重新合作,可形势早已不同,中国不再依赖他们,国产压缩机已经投入量产,还远销海外。 在俄罗斯的极寒油田,在中东的炙热沙漠,中国制造的压缩机都保持了稳定运转,国际同行开始惊讶于中国速度,美国人甚至不得不从中国采购配件。 崔连顺和她的团队后来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比奖项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份自信和底气。 西气东输工程顺利建成并运行至今,累计输送天然气超过数千亿立方米,为东部地区替代了海量煤炭,雾霾减少,空气更清新,城市的天空也比二十年前湛蓝。 曾经每天被勒索两亿,如今中国制定国际标准,那台被焊死的美国设备残骸,如今静静陈列在博物馆,成为提醒人们的警钟。 真正的独立,不是花钱买来的,而是靠无数工程师无眠的夜晚、成堆的废稿和无数次失败换来的。 美国本想靠技术封锁牢牢牵制中国,却没想到逼出了中国人背水一战的勇气,这条道路虽然崎岖,却让中国在高端制造的舞台上,挺直了腰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兵器杂志——美国垄断技术50年,中国仅用9个月就打破,一天为国家“省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