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和印度再开战会输得惨?为什么这样说呢?巴基斯坦已经飘了,并且飘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2025年4月,克什米尔边境的枪声比往年更密集。巴基斯坦边防部队在拉贾乌里地区与印度军队爆发持续三天的交火,双方动用了迫击炮和重机枪,最终以巴基斯坦撤回前沿哨所告终。 这场冲突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电视讲话中拍着桌子说“绝不退让”,社交媒体上满是“巴铁威武”的声浪。 可拉合尔街头的面包店老板却在悄悄涨价,一袋面粉的进价涨了两成,再不调价就要亏本了。这种上下脱节的景象,藏着巴基斯坦如今最危险的问题:表面上硬气十足,内里早就被折腾得虚了。 巴基斯坦这几年有点“飘”,根源或许在国内的政治账本里。2025年6月公布的2025/26财年预算显示,该国军费一口气涨了20%,买了不少新式武器,可农业补贴却砍了15%。 旁遮普省的棉农们最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前政府给种子和化肥补贴,一亩地能赚两千卢比,现在补贴没了,成本涨了一半,忙活一年下来几乎白干。 有数据说,巴基斯坦农村的贫困率已经飙到39%,可军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还在往上走,相当于每花100块钱,就有15块用在打仗相关的地方,能分给老百姓改善生活的钱自然就少了。 这种“先军后民”的路子,短时间能撑场面,时间长了就像给气球充气,看着大,一扎就破。 更要命的是,巴基斯坦好像没搞明白“朋友”和“棋子”的区别。这些年总喊着“有大国撑腰”,可真到了边境擦枪走火的时候,所谓的“支持”大多停留在口头。 2025年初,巴基斯坦想从某国买一批先进防空导弹,对方嘴上答应,却迟迟不发货,理由是“担心引发地区军备竞赛”。 转头印度从俄罗斯买S-400防空系统,不仅顺利交货,还附带了人员培训套餐。这差距明摆着,人家看的是利益,不是交情。 可巴基斯坦的一些官员还在媒体上吹“国际社会站在我们这边”,这种自欺欺人的话听多了,自己都信了,反倒忘了该怎么脚踏实地搞外交。 国内的资源错配更是触目惊心。卡拉奇港的集装箱堆得像小山,里面不少是进口的军事装备零件,可旁边的粮食码头却空荡荡的,巴基斯坦每年要进口300万吨小麦,今年因为外汇紧张,到港量少了四成。 超市里的面粉货架开始空了,有人凌晨三点就去排队,排到天亮也未必买得到。这时候政府还在宣布“成功试射新型导弹”,导弹升空的烟火好看,可老百姓更关心下一顿吃什么。 有网友算过一笔账:一枚导弹的钱,够给全国小学生买半年的课本,可现在很多乡村学校连黑板都还是裂的。 军事上的“虚胖”比缺钱更可怕。巴基斯坦军队里确实有不少先进武器,比如从中国买的歼-10CE战机,性能不差,可飞行员的训练时间却比印度少一半。 去年一次联合军演,巴基斯坦飞行员因为不熟悉新战机的电子系统,差点把模拟靶标当成真目标。 这不是装备的问题,是后勤和训练跟不上,军费都花在买新家伙上了,维护和训练的钱就没了着落,就像买了辆豪车却加不起油,只能停在车库当摆设。 印度那边则不一样,虽然也有装备老化的问题,但他们把钱花在了刀刃上,比如给边境部队配了更耐寒的帐篷和夜视仪,真到了零下几十度的克什米尔山区,这些东西比先进导弹更管用。 巴基斯坦的“飘”,还体现在对历史教训的健忘上。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就是因为把所有精力放在军事对抗上,忽略了东巴的民生问题,最后导致国家分裂。现 在的情况有点眼熟:一边是边境喊得震天响,一边是信德省的农民因为缺水在抗议,俾路支省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只能靠打零工糊口。 这些内部的窟窿不补,光靠喊口号硬撑,就像用胶带粘破船,看着暂时不漏,遇到大风浪还是会沉。 国际上的处境也比想象中孤立。以前总说“伊斯兰世界是后盾”,可沙特、土耳其这些国家现在更关心和印度的贸易。 印度每年从沙特买几百亿美元的石油,土耳其的建筑公司在印度有上百个项目,谁会为了巴基斯坦得罪大客户? 美国更是把巴基斯坦当“临时工”,需要的时候给点援助,不需要了就扔一边,去年还削减了对巴的发展援助,理由是“治理问题”。 所谓的“盟友”靠不住,自己又没攒下家底,这种时候还在边境硬碰硬,不是勇敢,是鲁莽。 巴基斯坦现在最该想的,不是怎么在边境赢一场小冲突,而是怎么让面粉不再涨价,让农民能赚到钱,让年轻人有工作。 否则再响亮的口号,也填不满老百姓的肚子,更挡不住边境的冷风。毕竟国家的底气从来不是靠嘴硬撑起来的,是靠锅里的饭、手里的活、心里的踏实一点点攒出来的。MCN双量进阶计划 参考资料:夜观天下丨从3场印巴战争,看克什米尔“火药桶”·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