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蔡正元说的这段历史是对的。二战时,日本人在台征兵打中国,日本人以为只有几千人报名

蔡正元说的这段历史是对的。二战时,日本人在台征兵打中国,日本人以为只有几千人报名,但结果有40万人报名,最可悲的是,日本当初占领台湾时就杀了几十万台湾人,征服(打服)台湾后,到了二战,台湾人完全忘记了日本人杀戮自己的历史,反而踊跃报名做“侵华日军”,我们好好想想,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1895年《马关条约》的墨迹未干,日军铁蹄便踏上台湾岛。从乙未战争开始的二十年间,日军以“无差别扫荡”手段屠杀台湾军民。新竹城破时,日军见人就杀,见屋就烧,整座城市沦为炼狱。 云林大屠杀中,三万多民众倒在血泊中,村庄化为废墟。据保守估计,这二十年间被日军杀害的台湾军民超过五十万。 面对血腥镇压,台湾人民从未屈服。刘永福的黑旗军与丘逢甲的义军并肩作战,在苗栗、彰化等地与日军展开拉锯战。1895年彰化八卦山之役,义军首领吴汤兴身中数弹仍持刀冲锋,最终力战殉国。这场持续近半年的乙未战争,台湾军民付出了14000名士兵战死的惨重代价。 但殖民统治的阴云并未消散。日本殖民者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取消汉语课程,禁止使用方言,强迫民众改日本姓名、参拜神社。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台湾的报纸中文栏被废除,汉文书房遭关闭,年轻一代在“日之丸”旗下接受奴化教育。到1944年,台湾日语普及率已达70%,但这背后是中华文化被连根拔起的剧痛。 日本殖民者深谙“攻心为上”的道理。他们在台湾设立“公学校”,每天上课前学生必须背诵:“我们为大日本帝国之臣民,诚心感谢。”地理课上,老师指着花生说这是“南京豆”,暗示攻占南京就能尽情享用。这种扭曲的教育,让部分台湾青年逐渐丧失民族认同。 更令人发指的是“高砂义勇队”的悲剧。日本殖民者征召六千多名台湾原住民,将他们派往南洋战场充当炮灰。这些从未见过大海的青年,在热带雨林中与盟军作战,最终幸存者不足四成。而在台湾本岛,殖民当局通过“征兵制实施感谢岛民大会”、血书请愿等手段,营造出“为天皇效忠”的狂热氛围。 1942年,日本首次在台湾推行陆军志愿兵制度。让殖民者自己都没想到的是,第一次计划招募千人,竟有四十多万台湾青年挤爆报名点。最终报名人数突破七十万,占当时台湾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为了获得入伍资格,有人倾家荡产贿赂日本官员,甚至伪造血统证明。这种集体性的精神异化,让殖民者都感到错愕。 是什么让血海深仇在一代人心中消解?日本殖民者的“渐进式洗脑”堪称教科书级的文化灭绝。他们通过控制教育体系,将台湾青年的历史认知彻底重构。在“国民学校”的课本里,中国史被压缩成几页纸,而日本列岛的“神圣历史”却占满整章。 更隐蔽的是经济利益的诱惑。日本殖民当局设立“国语家庭”奖励制度,能说流利日语的家庭可获得配给优先权。在粮食短缺的战争年代,这种“语言特权”成为生存竞争的关键。当“皇民化”与物质利益挂钩,殖民意识形态便如病毒般渗透到社会肌理。 这种精神异化在战争末期达到顶点。1944年日本实施全面征兵制时,台湾青年的“志愿”热情让殖民者都感到不安。当时台湾总人口约六百多万,却有七十万人报名参军,平均每九户就有一人应征。这些青年穿着“台湾守备队”的制服,在南洋丛林中为殖民者卖命,最终三万余人埋骨异乡。 时光荏苒,历史的教训似乎并未被所有人铭记。2025年的今天,赖清德当局变本加厉推动“去中国化”。他们在教科书中删除“台湾光复”章节,将1945年后的历史描述为“外来政权压迫”。在文化领域,闽南语教学被边缘化,而日语课程却在部分学校悄然复兴。 这种“殖民地意识形态”的延续,印证了蔡正元先生的论断:“殖民地的意识形态,没武力很难更改。”当我们审视台湾社会时,会发现殖民时期的精神毒素仍在发酵。 部分政治人物以“转型正义”为名,实质是在消解中华民族认同。他们刻意回避台湾光复的历史事实,将“台独”包装成“本土意识”,试图割裂台湾与大陆的血脉联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殖民时期的“皇民化”余孽与现代政治操弄结合,形成独特的“台独”叙事。在这种叙事中,台湾被描绘成“无主之地”,而日本殖民统治则被美化成“现代化启蒙”。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正是蔡正元先生所指的“病根”。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殖民史,更是一场持续百年的精神战争。蔡正元先生的警示绝非危言耸听:当一个社会的历史记忆被篡改,文化认同被撕裂,其后果将远超政治分歧。 台湾问题的复杂性,本质是殖民伤痕与现实撕裂的叠加,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必须正视这段历史,因为忘记过去的人,终将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