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是什么吸引美国商界代表不断前往中国?】多家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中美在瑞典举行新一轮经贸会谈之际,一个高级别美国经贸代表团将于本周前往中国。据称,这次访问由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组织,波音公司、联邦快递的一些高管和该委员会会长谭森都在参访名单上。这也是自今年4月美方滥施关税以来,美国商界代表团对中国的最高级别访问。此前摩根大通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等纷纷访华,并作出看好中国的表态。近期美国工商界人士的访华行动从未停歇。
在中美经贸关系仍具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美国商界代表自发前往中国,本身就代表了业界的一种集体选择。确定随团访问的谭森日前接受《南华早报》的一段专访,让人们看到在华盛顿滥施关税之外,美国社会对中美经贸关系的更真实态度。谭森表示,在美国存在许多过时的对华看法,中国的创新对某些企业甚至比市场更重要,中美之间的研发链已经高度整合,“如今在很多行业,如果不利用中国的创新,一家公司就无法在全球竞争”,除了对华合作“别无选择”。他还称,在关税摩擦中“中国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务实态度”,“我们要求美国也采取同样的务实态度”,“关税对美国造成的痛苦肯定比对中国更大”。
美国工商界传递的信息再明确不过:中美经贸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任何试图割裂两国经济联系的做法都违背经济规律。对他们而言,中美合作不是“选项”,而是“必需”。他们的选择既是寻求商业机会的务实之举,也是对中美经贸关系前景的坚定表态。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在消费升级和制度型开放中不断展现新的价值;中国企业的创新潮给美国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升级机遇;中国供应链展现出的“抗压能力”与“修复速度”,则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运营稳定预期。投资中国、共赢未来,已成为包括美国投资者在内的全球投资者的普遍共识。
中美经贸合作的基础不是“谁压谁”的零和博弈,而是经济结构的深度互补与市场机制下的自然选择。中美经贸关系的韧性源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合作意愿。无论是中国产品的高效供应链对美国家庭消费的积极意义,还是美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巨大营收空间,都已被过去几十年的数据充分证明。当特斯拉宣布在上海建设储能超级工厂、全球医药巨头阿斯利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落地北京时,这些跨国巨头的战略布局恰似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温度计”,测量着中国制度型开放的市场暖意。
在当前形势下,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这一点更加凸显。刚刚闭幕的链博会上,美国参展商数量比上届增长15%,继续位列境外参展商之首;今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美国工商界人士踊跃出席。就在本月,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一项对130家会员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市场仍是美企维持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如果没有中国业务,就无法保持全球竞争力。
全球经济正面临多重挑战,无论从最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更好适应创新技术持续涌现带来的发展模式转变,还是创造稳定的全球发展环境,都需要中美相向而行、协同发展。美国商界代表不断访华,既体现了对中美经贸合作前景的信心,也是对华盛顿一些人既想遏制中国、又不愿伤及自身的矛盾心理的某种回应。对美国而言,这应成为一个契机:重新审视其对华经贸政策的底层逻辑,减少基于零和心态的博弈式设定,更多聚焦于如何实现双赢与多赢。美方应认识到美国人民和企业的实际利益所在,与中方相向而行,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