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初夏,一场命运的对撞拉开帷幕。紫禁城刚刚换主,李自成坐上龙椅还没热乎,就对手下最能打的将领刘宗敏下达命令:“去打山海关,灭掉吴三桂。”命令一出,军营炸锅。刘宗敏当场怒怼,不留情面——皇帝你高坐金銮,我却得抄家伙出命。这场内讧,成了大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往后种种,一切都有迹可循。
李自成出身微贱,陕西米脂人。原是驿卒,后因欠饷闹饥荒,揭竿而起。一路打,一路跑,一路反清复明,喊得震天响。他身边这帮将领,全是“穷人里打出来”的狠角色,其中最猛的就是刘宗敏。
刘宗敏,铁匠出身,胳膊粗腿长,打起仗来不要命。他追随李自成多年,南征北战,抢城破寨,不少硬仗都是他扛下来的。李自成封他为“汝侯”,给钱、给地、给面子。
可这帮人毕竟不是书生,也不是文官。他们讲的不是制度,是情义,是谁先冲锋、谁流了血。他们要的不止是位子,更是平起平坐的尊重。
李自成称帝时,年38,进了北京当皇帝;刘宗敏带着兵抢了半座城的金银财宝,眼瞅着风头正劲,可很快,他就察觉到了变化——李自成变了。他坐龙椅后,开始讲规矩、摆仪制,不再那么亲近这帮兄弟了。
1644年三月,大顺军从潼关突进,攻破居庸关,兵锋直指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李自成带兵入京,一夜之间,紫禁城换主。他高调改元“永昌”,大封功臣,天下震动。
他把刘宗敏安排在兵部左侍郎的位置,还封了侯爵。这看似荣耀,但实质是“挂职”,不让你统兵。
刘宗敏没明说,心里却憋着火。
李自成开始搞制度、收银两、立规矩。他让刘宗敏带人进户清查财产,说是“征饷”,其实是明抢。城里人憎恶大顺军比对满清更甚,一句“闯贼来了”,传遍街巷。
与此同时,吴三桂从山海关上奏表忠,求大顺册封。李自成摇摆不定,前头示好,后头又让刘宗敏准备出兵“收服”。这一步棋,踩上了定时炸弹。
五月中旬,李自成下令,命刘宗敏率军东进,讨伐吴三桂,直取山海关。这不是普通的军事行动,而是生死博弈。
刘宗敏当场爆了。他觉得自己被使唤成打手,抢完银子就要他拿命去拼,京城风光他没份,现在送死的活却推他头上。
他没拐弯抹角,军营内直接摔盔骂娘,声音大得惊动帐外。他的意思很清楚:你当皇帝、坐龙椅、养美人,我带着兄弟们出去拼命,还得被你指指点点?
这事让大顺高层很难堪。可李自成别无选择,吴三桂不降就是敌,山海关不拿下,北京就没屏障。最终,他亲自出征,刘宗敏带着几万部队,半心半意地上了前线。
这一仗,成了全线崩溃的起点。
5月26日,大顺军抵达山海关。吴三桂不但没降,还联络清军,向多尔衮递出密信,表示愿“引清入关”。
5月27日,清军大军南下。大顺军面对的是吴三桂与清八旗的联军。天不帮,地不利,人心更散。
大顺军士气低落,刘宗敏带队厮杀,几次攻阵都被挡回,自己还中了一箭,伤在肩头。主力没打多久就崩溃了,后军跟着溃逃。李自成看到战局逆转,连夜退兵,烧毁宫殿、放弃京城。
几天后,清军入京,山河变色。
刘宗敏此战之后失踪,有说在逃亡中死于乱军,有说被俘后处决,也有人说他拖着伤口一路逃回河南,最终郁郁而终。
不管是哪种,大顺从此一泻千里,李自成再没翻身。那句军中怒吼,成了整个政权末日的前奏。
刘宗敏的怒火,不只是一个将军的不满,更是一种制度崩塌前的警报。他们曾是并肩作战的兄弟,可一旦有人坐上了龙椅,兄弟情就成了权力的牺牲品。
李自成称帝,只坐了短短40天。他从底层逆袭,却没守住人心。他最信的将,被他逼上了战场;他最该防的敌人,却被他犹豫放过。
山海关那一战,不只是输掉了城池,更是输掉了信任、节奏和机会。而那个曾高声骂皇帝“享福我送死”的猛将,最终也没能逃出宿命的漩涡。
历史就这样翻过那一页——带着一声怒吼,一场败仗,一段兄弟反目的讽刺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