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97年,宁夏小伙在中蒙边境出差时用150元买下一块“人面石”,没想到4年后经

1997年,宁夏小伙在中蒙边境出差时用150元买下一块“人面石”,没想到4年后经过鉴定,竟然有人用9600万收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宁夏银川,有一位普通的电视台职工赵立云,他出生在农村,家境并不宽裕,年轻时工资也不高,生活过得紧巴巴,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坚持着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爱好——捡石头,他从小就对石头有种特别的兴趣,常年在河边、山上、地头转悠,只为找到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别人眼中毫不起眼的石头,在他看来却像宝贝一样,能摸上一整天也不嫌腻。   他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直把这当作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每次出差,不管多忙,他总要抽时间去当地的市场或野外走走,碰碰运气找石头,他家里,书架上、茶几下、窗台边,到处都是石头,大大小小、颜色各异,都是他多年来从各地带回来的,有的像鸡蛋,有的像瓜果,还有的表面纹理奇特,像极了山川河流的缩影。   1997年,赵立云跟随摄制组前往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拍摄火山纪录片,这是一片荒凉却充满神秘感的戈壁滩,风沙漫天,地面上散落着各种颜色、形状各异的石头,那里地质构造特殊,火山活动频繁,地表岩石经过高温、高压、风化等自然作用,形成了许多奇石,这对赵立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拍摄任务结束后,他和几个同事驱车在戈壁滩上兜了一圈,想碰碰运气,没过多久,其中一位同事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块巴掌大的石头,上面布满了天然的纹理,看起来竟有些像一张人脸,起初大家只是觉得有趣,围着看了几眼,笑过之后便准备扔下继续前行,但赵立云却被这块石头吸引住了,他盯着那石头看了很久,越看越觉得这不是普通的石头,它的纹理太过巧合,仿佛真的是一张年老的面孔,轮廓分明,眉目清晰,甚至连额头的皱纹也依稀可见。   他不想错过这块石头,于是主动提出买下来,当时那位同事也不是特别在意,听说赵立云愿意出一百五十元,立刻就答应了,在那个年代,一百五十元可不是小数目,差不多是一名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资,赵立云拿到石头后,格外珍惜,小心翼翼地包好带回了银川,他把这块石头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每天擦拭,反复端详。   这块石头渐渐成为他的收藏中最特别的一件,他给它取名叫“岁月”,因为那张“脸”看起来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妇人,闭目沉思,仿佛在回忆过往,石头表面的纹路自然流畅,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这让他更加确信这是一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   时间一晃过去了四年,“岁月”依旧静静地躺在他的书桌上,期间,许多同好来到他家中赏石,看到这块石头无不感到惊奇,纷纷表示这是罕见的奇石,有些人甚至开出高价,想从他手中买走,但赵立云从未动过心,在他看来,这块石头不仅是收藏品,更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伙伴,已经与他生活密不可分。   2001年秋天,他决定带着这块石头去北京找专家看看,他想知道,这块“岁月”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价值,还是只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他辗转联系到几位业内权威,并最终把石头带到了故宫博物院,那天,几位资深专家围着这块石头仔细观察,使用放大镜、灯光等工具反复检查,经过长时间的分析,他们得出结论:“岁月”是一块罕见的天然玛瑙石,形成于两亿年前的火山活动中,石头在地壳运动中被高温岩浆包裹,后期又在风沙侵蚀下慢慢磨出独特的纹理,最终呈现出一张极具人形特征的“脸”。   这类石头的形成条件极其苛刻,几乎不可复制,专家给出的估价是9600万元,这一数字让赵立云当场愣住了,同样惊讶的还有在场的其他人,没人想到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居然价值如此之高。   消息传回银川后,赵立云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少媒体开始报道他的故事,他的名字出现在各种收藏论坛和展览邀请名单上,他家门前总是有陌生人来敲门,有的是收藏家,有的是商人,甚至有人直接带着现金箱子上门求购“岁月”,出价从几百万到上亿元不等,还有人提出用几套房子交换。   面对这些诱惑,赵立云从未动摇,他没有因为这块石头估出高价就立刻变现,也没有借此炒作,他依旧每天上下班,照旧回家擦拭他的石头,有人觉得他固执,也有人佩服他的坚持,他自己却从不张扬,只是觉得,这块石头是他几十年来热爱和坚持的见证,不是一种可以用价格衡量的东西。   这件事后来在收藏圈里传得越来越广,赵立云的故事也激发了很多人对奇石文化的兴趣,宁夏、内蒙古一带,不少人开始模仿他走进戈壁滩、河滩地,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宝石”,一些地方的奇石市场逐渐兴起,成为当地经济的一部分。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中国四大奇石,谁敢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