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某大型连锁超市牛肉发黑、洋葱腐烂?背后原来是离职员工的自导自演,警方介入,他被刑拘了。 几十条帖子,图文并茂,直指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售卖变质食品。一时间,人心惶惶,企业声誉岌岌可危。 这究竟是一场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当警方拨开层层迷雾,一个因泄私愤而疯狂报复的身影浮出水面,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咋舌。 2024年5月,安徽六安市的许多市民在刷手机时,被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帖子攫住了目光。 “大家快看!这家超市的牛肉都变质发黑了!” “我买的猪油,还在保质期内,竟然又黑又绿,太恶心了!” “洋葱都烂了还在卖,还有没有良心?” 几十条内容相似的帖子,配上触目惊心的图片和视频,如病毒般在多个网络平台扩散。矛头,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当地一家知名的大型连锁超市。 食品安全,是牵动每个人神经的敏感话题。这些帖子一出,超市的客流量锐减,收银台前排起的长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质疑和恐慌。企业的品牌形象,在短短几天内跌入谷底。 然而,超市的管理层却一头雾水。他们反复自查,并未发现帖子中描述的大规模、系统性问题。难道,这背后另有隐情?他们选择了报警。 警方介入后,故事的另一条线索逐渐清晰起来。这起事件的主角,并非什么正义的吹哨人,而是一个名叫陶某的前员工。 陶某,曾是这家连锁超市的一名肉制品分割员。他的工作,就是将大块的鲜肉分割、包装,送上货架。2024年4月的某一天,在工作期间,陶某因琐事与同事爆发了激烈的口角,并最终演变成了肢体冲突。 在人来人往的卖场发生员工斗殴,这无疑是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超市管理层经过研究,作出了解除与陶某劳动关系的决定。 一纸辞退通知,成了陶某心中仇恨的种子。他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对待,多次找超市领导“理论”,但结果都未能如其所愿。 被拒之门外的陶某,非但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将所有的怨气都归咎于超市。一个恶毒的报复计划,在他心中开始酝酿。 被辞退后,陶某心怀怨恨,决定报复。他深知,对于一家超市而言,最致命的打击莫过于食品安全信誉的崩塌。 他开始了自己的“取证”之旅。他先后辗转该连锁超市的三家不同分店,在肉制品区、蔬菜区徘徊,用手机拍摄了大量超市正常经营的照片和视频。 这些真实的素材,只是他导演这出“大片”的道具。回到家后,他开始进行“艺术加工”。他将自己买的牛肉、猪油、洋葱等商品,通过编造事实、伪造信息的方式,打造成“变质、发黑、腐烂”的模样。 “猪油在保质期内,变质变色发黑发绿”——他将这些精心炮制的图文和视频,先后十几次发布到各大网络平台。 为了让戏演得更真,他还扮演起了“执着的维权者”,多次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然而,讽刺的是,权威的调查结果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属地市场监管部门经过专业检测,出具了鉴定报告,明确证实陶某购买的商品质量合格。 可笑的是,连这张“商品合格”的官方报告,都被陶某扭曲成了他剧本里的一部分。他继续在网上发帖,谎称“超市相关产品已被认定存在质量问题并受到处罚”,企图用官方的名义,为自己的谣言背书。 面对铁证,他选择了一条道走到黑。办案民警称:“陶某心知肚明自己是造谣,但仍罔顾事实,持续发布虚假信息。” 他的疯狂,不仅让一家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陷入混乱,更严重的是,他以一己私利,绑架了公众的食品安全焦虑,制造了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六安警方通过线上取证与线下走访,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陶某,并构建了完整的犯罪证据链。 在如山的铁证面前,陶某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如实供述了自己为报复泄愤而捏造、散布虚假信息的全部犯罪事实。 最终,等待他的不是复仇的快感,而是冰冷的手铐。因涉嫌犯罪,陶某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陶某的案件,从一个劳动纠纷,最终演变成一桩刑事案件,教训极其深刻。它清晰地划出了一条法律红线:任何个人恩怨,都不能成为恶意损害他人商业信誉、扰乱社会秩序的理由。 陶某的行为涉嫌触犯了《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该罪名指的是,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此案中,陶某的行为导致超市客流锐减、形象受损,并引发社会恐慌,完全符合“严重情节”的构成要件,因此他面临的是刑事追责,而不仅仅是行政处罚或民事赔偿。 采取陶某这种极端、非法的报复手段,不仅无法解决自己的诉求,反而会让自己从一个可能占理的劳动争议当事人,沦为一个身陷囹圄的犯罪嫌疑人,得不偿失。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私人泄愤的“垃圾场”。陶某的案例再次警示我们,每一次网络发言都应心存敬畏,对事实负责,对法律负责。用谣言制造的恐慌,最终必将被真相与法治所击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