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曾经风光无量的“瓜子大王”,如今却跌落神坛,股价暴跌85.86%,市值蒸发数十亿

曾经风光无量的“瓜子大王”,如今却跌落神坛,股价暴跌85.86%,市值蒸发数十亿,曾被寄予厚望的“百亿帝国”终成泡影,网友直呼:“嗑不动了”   洽洽食品,这家曾以一颗瓜子征服全国的民营企业,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安徽合肥。   它用短短数年时间,将瓜子这一原本极为普通的零食,打造成了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通过不断研发、升级包装、布局渠道,洽洽迅速抢占市场,成为炒货行业的领头羊。   尤其是其经典的“红袋瓜子”,几乎成了春节年货的标配。   2020年前后,洽洽食品迎来了它发展史上的高光时刻。受益于疫情期间家庭消费的激增,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双飙升。   2021年,洽洽食品的年营收突破55亿元,净利润超过7亿元。彼时的洽洽,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其市值一度逼近300亿元。   洽洽也不再满足于仅仅做瓜子,而是将触角延伸到坚果、果干、甚至是饮料等更广阔的休闲食品领域。   然而繁华背后,隐忧悄然酝酿。   尽管营收在增长,但毛利率却开始出现下滑,随着新兴品牌不断崛起,消费者的口味也在悄然变化。洽洽在产品多元化的道路上,投入巨大,收效却并不理想。   以坚果系列为例,一方面要面对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强敌,另一方面自身的品牌认知度又严重依赖“瓜子”标签,难以形成新的增长极。   更大的危机,来自于2023年之后的市场表现。根据公开财报显示,2023年洽洽食品的营收为54.43亿元,同比下滑2.3%;净利润仅为6.13亿元,同比下滑9.4%。    虽然数字并未出现断崖式下跌,但在资本市场眼中,这已是一种危险信号。   到了2024年上半年,情况愈发严峻。最新披露的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洽洽实现营收10.2亿元,同比下降13.99%;净利润为1.17亿元,同比减少33.56%。    短短一个季度,利润缩水三分之一,市场信心迅速崩塌。   当市场预期遭遇现实打击,洽洽的股价开始剧烈震荡。从2021年的高位,到2024年7月,洽洽食品的股价从最高点的70元一路跌至不足10元,累计跌幅高达85.86%。   市值从巅峰时期的近300亿元缩水至不足45亿元。曾经被媒体称为“中国炒货第一股”的洽洽,如今却成了资本市场的“冷板凳”。    不仅是股价暴跌,更有大股东的频繁减持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2023年12月,洽洽食品的控股股东——合肥洽洽投资有限公司,曾通过集中竞价减持公司股份近200万股,套现金额超过3000万元。    紧接着,2024年4月和6月,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林氏家族再次减持,累计减持比例达到1.72%。短短半年内,三轮减持,市场质疑声四起。    减持背后,是对未来增长乏力的担忧,也是创始团队对企业前景判断的真实反映。    公开信息显示,洽洽食品的研发投入占比长期维持在1%左右,相较于同行业其他品牌,这一比例偏低。    在新消费时代,产品创新和用户运营已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而洽洽在这方面显得步履蹒跚。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年轻群体对传统炒货类零食的兴趣不断减弱。    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的强势崛起下,洽洽的传统渠道优势开始式微。面对淘宝、抖音等新平台的流量冲击,洽洽的品牌传播策略显得保守而迟缓。    尽管公司也开始尝试直播带货、布局线上,但流量红利已被瓜分殆尽,难以快速形成规模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洽洽并非没有想过转型。早在2017年,公司就提出“从炒货品牌向营养健康食品企业”转型的战略目标,并先后推出每日坚果、坚果饮料等系列产品。    然而这些新产品始终未能成为爆款。消费者对洽洽的认知依旧停留在“瓜子”二字,这种品牌路径依赖,成为其突破天花板的最大障碍。    除了战略层面的挑战,洽洽还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压力。    近年来,向日葵籽、食用油等基础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直接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加之物流、人力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在保持价格竞争力与利润之间的平衡显得愈发艰难。    从曾经的“国民零食”到如今的资本弃儿,洽洽的故事充满戏剧性。    它见证了中国零食行业的黄金十年,也暴露出传统企业在新消费时代的诸多短板。洽洽的沉浮,既有时代变迁的印记,也映射出当下众多中国品牌面临的转型困局。    回望洽洽的崛起之路,不得不承认它曾走在行业最前端。从渠道建设到品牌营销,从产品创新到供应链管理,洽洽在那个传统消费时代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只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去的辉煌不等于未来的保障。    未来的洽洽,仍有机会,但前提是它必须彻底走出“瓜子依赖”,真正理解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    信息来源:百亿梦碎,洽洽瓜子“嗑不动”了·国际金融报

评论列表

采菊东篱
采菊东篱 2
2025-07-21 14:21
买东西从来不看牌子,只看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