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42年,韦太后找到儿子赵构说到:你怎么这般糊涂,你小妹柔福帝姬已经死了,几天前

142年,韦太后找到儿子赵构说到:你怎么这般糊涂,你小妹柔福帝姬已经死了,几天前逃回来的一定是个冒牌货,赶紧把她杀了。而赵构,听到母亲的话,虽然很是疑惑,但立马反应过来,当即把柔福帝姬问斩。 那被押赴刑场的女子,临刑前望着皇宫的方向,眼神里没有恐惧,只有一片茫然。谁也说不清,这个在民间辗转数年、好不容易回到京城的“柔福帝姬”,到底是真是假。 事情还得从三年前说起。当时有个衣衫褴褛的女子跑到官府,说自己是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官员们吓了一跳,当年靖康之变,皇室宗亲大多被金人掳走,柔福帝姬也在其中,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 女子说起宫廷旧事头头是道,连当年徽宗给她画过的牡丹图、宫里头嬷嬷的口头禅都记得一清二楚。更奇的是,她脚上有一层厚厚的茧子——宫里的公主哪会有这样的脚?可她说是被金人掳走后,一路步行受尽苦楚磨出来的,这话听着又合情合理。 赵构那会儿刚在临安站稳脚跟,宫里亲人没剩几个。听说妹妹回来了,又惊又喜,赶紧派了当年伺候过柔福的老宫女去辨认。老宫女见了女子,先是觉得模样像,可再一瞧细节,又拿不准了。毕竟分开多年,当年的小姑娘早已长成大姑娘,加上风霜摧残,样貌总有变化。 纠结了好一阵子,赵构还是认下了这个妹妹,封了她为福国长公主,还找了个驸马嫁了。这三年里,“柔福”在宫里也算安稳,只是偶尔会望着北方叹气,说些当年在金国的遭遇,听得宫里人心里发酸。 谁也没想到,韦太后一回宫,这事就翻了盘。 韦太后是跟着徽宗的灵柩一起回来的。被金人掳走十五年,这位昔日的贵妃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她一进皇宫,喝了口热茶,就抓着赵构问起柔福的事。 “你真当她是柔福?”韦太后放下茶杯,声音发颤,“我在五国城亲眼看着她病死的,就葬在城外的乱葬岗里,怎么可能回来?” 赵构愣了半天。他不是没想过这可能是个冒牌货,可这女子知道那么多宫廷秘事,言行举止也有几分皇家气度。但母亲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得他瞬间清醒——母亲刚从金国回来,她说的话,可信度自然比那个来历不明的女子高得多。 更重要的是,韦太后在金国的遭遇,是赵构心里的一根刺。当年金人把皇室女眷当成战利品,韦太后在那边受了多少委屈,没人比赵构更清楚。要是“柔福”真是假的,那她嘴里说的那些金国旧事,保不齐就掺了些对太后不敬的话,传出去可不得了。 杀了她,既能维护母亲的颜面,也能堵住天下人的嘴。赵构咬了咬牙,下了那道要命的圣旨。 刑场的消息传到市井,老百姓议论纷纷。有人说这女子肯定是假的,不然太后怎么会不认?也有人叹气,说不管真假,这女子好歹熬过了那么多苦,到头来落得这个下场,实在可怜。 有个当年伺候过柔福的老太监,听到消息后躲在房里哭了一场。他想起多年前,小公主总爱追着他要糖吃,那双眼睛亮得像星星。他还记得,“柔福”刚回宫时,看到宫里那棵老槐树,突然说当年爬树摔断过胳膊,这话除了贴身伺候的人,外人根本不知道。 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太后说她是假的,皇上也下了令,谁还敢替她说话? 日子一天天过去,柔福帝姬的案子渐渐被人淡忘。韦太后在宫里安度晚年,只是偶尔在夜深人静时,会望着北方的方向出神。赵构偶尔也会想起那个临刑前的女子,心里掠过一丝不安,但很快又被朝堂上的烦心事淹没。 很多年后,有个从金国逃回来的老兵说,当年确实有个姓赵的公主在五国城病死了,但好像不是柔福帝姬。还有人说,韦太后之所以咬定柔福已死,是怕她说出自己在金国的真实遭遇。 这些说法真假难辨,就像历史上的很多谜团,永远没了答案。 但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他们不管皇家的那些弯弯绕绕,只记得有个女子,在乱世里挣扎求生,好不容易看到点希望,最终却成了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后来,临安城里多了个传说,说每到月圆之夜,西湖边会有个穿白衣服的女子徘徊,嘴里念叨着“我想回家”。有人说那是柔福帝姬的魂魄,也有人说,那是天下所有在乱世里失去家园的人的念想。 不管怎样,日子总要往前过。经历过靖康之变的人们,更明白安稳的可贵。他们努力耕种、经商、读书,慢慢把临安城建设得越来越繁华。或许,这才是对那些逝去的人最好的告慰——活着的人,要好好活下去,把日子过成他们当年期盼的模样。 (出处:民间传说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