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原西藏军区政委正式离休,常常到南河畔钓鱼。因为河段内不准私自钓鱼,河政人员常常来巡查,顺便劝阻垂钓的群众。老政委见到河政人员,搬起小板凳,拿着鱼竿撒腿就跑。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8军进藏,西藏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谭才儒,这位18军的政委,随军进藏,并被任命为西藏军区的首任政委。从那时起,他就扎根雪域高原,为西藏的建设事业鞠躬尽瘁。 作为一名出身贫寒农家的军人,谭政委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深知西藏农业基础薄弱,粮食产量低下,许多百姓还处在饥饿的边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在军区的主持下成立了第一个农场——八一农场。农场的建立,为缓解藏区的粮食困境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谭政委并不满足于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他常常背起锄头,和战士们一起前往八一农场劳动。在那片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土地上,他挥洒着汗水,用实际行动为大家作出表率。就这样,在谭政委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八一农场在第二年就获得了大丰收。 丰收的喜悦,谭政委没有独自享用。他邀请了西藏各族群众前来参观,并将农场总结的先进种植技术、优良作物品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在他的推动下,西藏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粮食和蔬菜的产量大幅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谭政委为西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谭政委虽然奉调进京,担任了更加重要的职务,但他心系西藏各族人民的冷暖。无论是在雪域高原,还是在北京的办公室里,他都在为西藏的建设事业殚精竭虑。直到上世纪80年代,谭政委正式离休,他仍然念念不忘西藏的点点滴滴。 离休后的谭政委,住在四川新津的干休所,过上了悠闲的离休生活。他酷爱垂钓,常常到附近的南河畔垂钓。钓鱼,成为谭政委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南河畔的风景秀丽,鱼儿肥美,这里俨然成了谭政委的"钓鱼天堂"。 谭政委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全然沉浸在垂钓的乐趣之中。偶尔鱼儿上钩,他都会兴奋地站起身,小心翼翼地把鱼儿捞上岸。每当这个时候,谭政委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犹如一个孩童般纯真。 然而,谭政委钓鱼的好日子并不总是那么顺心如意。原来,南河河段禁止私自垂钓,时不时会有河政人员前来巡查,劝阻垂钓者离开。谭政委刚开始并不知晓这些规定,仍然我行我素地在河边垂钓。直到有一天,几位年轻的河政人员走到他身旁,客气地说明了相关规定,这才让谭政委恍然大悟。 尽管明白了河段禁钓的道理,但垂钓的乐趣早已深深地吸引了谭政委。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计"——每次察觉到河政人员来巡查,就学着其他钓友的样子,麻利地收起鱼竿,搬起小板凳,一溜烟地跑开。等到巡查人员离开后,谭政委又悄悄地折返,重新架起钓竿,继续开始垂钓。就这样,谭政委和河政人员之间,上演了一出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躲猫猫"游戏。 这"躲猫猫"的游戏,别有一番趣味。谭政委虽然年事已高,但跑起路来却也不含糊。每当有人大喊"巡河的来了",他立马提起裤腰带,拎起鱼竿和板凳,一个健步冲出老远。等到"警报"解除,他又悄悄折返,继续垂钓,脸上挂着得逞的笑容。这般穿梭往返,跑跑停停,倒也成了谭政委退休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有时,谭政委会和其他钓友交流"躲避"的心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各自遇到河政人员时惊慌失措的趣事,说到兴致高昂处,还会手舞足蹈地比划几下当时夺路而逃的情形。这群白发苍苍的老人,聚在一起讨论着躲避巡查人员的"秘笈",笑得前仰后合,场面十分热闹。 其实,躲避河政人员只是谭政委晚年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垂钓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