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费天元)近年来,随着国内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的投产,我国石化产业的供应能力和技术水平迎来明显提升,国内企业纷纷“出海”拓展业务和利润空间。但在全球经贸环境日益复杂、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背景下,价格的高低愈发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多位塑化产业人士表示,随着我国期货市场建设日益完善、功能有效发挥,中国期货定价模式在对外贸易中具备广阔发展空间。
传统定价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据统计,2024年全年,我国石化行业营收达16万亿元,其中塑料板块贡献了约2.3万亿元,尤其在出口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塑料制品出口额突破900亿美元,占全球的35%;对东南亚地区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超过6%。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以PE、PP和PVC这三大塑料品种为例,除了PE因为下游需求差异化导致进口依存度还相对较高外,PP和PVC都呈现了明显的进口减少、出口增加态势。2024年,我国PVC出口量310.8万吨,占总产量的14%;PP出口量216.2万吨,同比增长88.2%。
然而,在我国塑料产品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企业表达了担心,比如关系企业切身利益的定价方式,就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据中化石化销售有限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公司目前无论进出口,定价的依据多为现货价格指数,或者双方“一单一谈”,最后按一口价模式成交。
多位市场人士告诉记者,现货指数定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编制指数所需的基础数据多是通过向主流港口的大型贸易商、生产商采集得到,具体的采集和计算方式并未完全公开,无论是样本覆盖范围和代表性,还是数据透明度和抗操纵性上,均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而且由于数据采集和价格发布之间存在时滞,在市场出现日内大幅波动时,指数也难以第一时间反映市场变动情况。
此外,由于进出口贸易的海运周期相对较长,这期间企业需要承受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也有不少企业已经选择借助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但如果现货贸易价格本身不够公允和即时,使用期货锁价的效果很可能大打折扣。
期货定价模式持续普及
由于传统定价模式逐渐难以匹配产业链需求,不少企业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期货市场。伴随着国内期货交易所悉心培育相关品种,产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更加便利、高效。
从国内情况看,期货定价,以及基于期货价格的基差贸易、含权贸易等模式,早已在国内化工品市场中得到广泛应用。据产业链提供的数据,目前苯乙烯、乙二醇、PVC等品种90%以上的现货贸易使用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期货合约作为定价依据;各化工品种前10大贸易企业均已参与大商所期货市场;贸易企业现货贸易总量中80%以上的份额会通过大商所盘面进行套保。
在外贸方面,目前参考中国期货价格的定价模式也在逐步铺开,国内外产业链企业正在进行积极探索。
浙江特产石化有限公司深耕PVC贸易多年,近些年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已经与印度、沙特、尼日利亚等国客户达成了多笔交易,年出口量约5万吨至8万吨。“我们最早也是直接给一口价报价,而客户就总是担心报价太高,经常希望压价,所以后来我们就开始尝试基差报价,让客户自己看期货价格选点价时点。目前这种报价模式在我们PVC出口中的占比已经达到约三分之一。”公司研投总监宋仕威介绍。
甘肃龙昌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在向越南等国出口的同时,还利用自身地处西北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中亚客户。公司总经理助理李瑞敏表示,一些海外客户对基于中国期货价格的基差贸易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已经在和龙昌石化商议尝试落地一笔。“我们觉得,外国客户也在逐渐熟悉和接受我们的期货市场,期货定价还有着进一步发展空间。”
记者注意到,纯苯期货和期权即将于7月8日上市,这是大商所推出的第7个化工期货品种,对于进一步丰富化工产业风险管理“工具箱”、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2024年纯苯商品贸易量为1340万吨(商品化率约为53%)、进口量为431万吨(对外依存度为15%),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在此背景下,纯苯期货上市有助于形成公开、透明、权威的“中国纯苯价格”,增强我国纯苯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助力我国从“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