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上海滩最后的贵族,大资本家郭标全家福,子女们衣着讲究,颜值比过明星,2年后,郭氏一家移居美国,只有四女儿郭婉莹留在原地,57年丈夫去世后,她独自抚养两个儿女,因为资本家小姐的身份,工资从每个月148元降到23元,子女长大后去了美国,而郭婉莹却一直驻守在上海直到生命的最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上海一户人家在摄影馆拍下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中的大人小孩穿着考究,坐姿得体,男孩西装笔挺,女孩们身着旗袍,容貌端庄出众。 这是大资本家郭标一家在上海的最后合影,两年后,郭氏家族举家离开,远赴美国,只有四女儿郭婉莹留了下来。 郭婉莹出生于1909年,澳大利亚悉尼,她的父亲郭标是早期华商,受孙中山号召回国投资,创办了知名的永安百货,她六岁时随家人定居上海,进入中西女塾读书。 这所学校在当时被认为是上层家庭子女才能入读的贵族学堂,教育方式融合中西,要求学生不仅成绩优异,还要具备礼仪与气质。 她在这里学习英语、钢琴,也参加解剖课和体育课,生活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日子富足而稳定。 少年时期的郭婉莹曾希望出国深造,但由于家族安排,她一度被订下婚约,对方是家族世交的儿子,留学归来,有背景也有家底,她不愿接受这桩婚姻,后来决定退出,与父母关系因此陷入僵局。 她选择前往北京,考入燕京大学心理学系,自行负担学业开销,在大学里,她遇见了吴毓骧,一位出身清华、留学麻省理工的助教,两人志趣相投,随后结婚,回到上海生活。 婚后生活并不如童话般顺利,吴毓骧曾经在清华任教,后来进入商界,经商过程中多次波折,他迷上赌博,有时彻夜不归,家庭经济时常紧张。 郭婉莹一边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边通过设计旗袍和晚礼服维持家庭生计,她曾在淮海路开设工作室,为沪上女士量身定制服饰,凭借优雅的审美与严格的质量要求,她的工作室逐渐被认可,收入一度稳定。 1957年,吴毓骧因病去世,郭婉莹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她原本每月领取148元工资,丧夫后因“资本家小姐”身份被下调到23元,那段时间,她带着孩子住在石库门里的一间小屋,屋内只有七八平方米。 她继续工作,不向亲友求助,不愿依赖他人救济,孩子上学后,她常一人步行数里去工厂送货,有时在街边摆摊售卖缝制的小物件。 文革期间,郭婉莹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她曾在青浦水田里挖蚌,也刷过公共厕所,她每天凌晨起床,挑水、生火、打扫环境,干完早上的活,还要学习政策文件和接受检查。 别人用毛刷刷马桶,她用稻草绑成的刷子,反复擦拭直到桶壁发亮,衣服湿透后,在屋檐下晾干,再穿回身上继续干活,她从不在公开场合哭泣,也不与同伴谈论从前的生活。 她从不主动提及往事,面对严苛的劳动安排总是默默完成,她不与监管争辩,也不在子女面前表现出任何脆弱,她的孩子后来出国发展,她一人留在上海,继续维持简单生活。 她种花、读书,也时常关注国内的变化,晚年,她被调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负责英语资料的翻译与整理工作,她的口音带着些许澳洲腔调,字迹端正,文件条理清晰,同事们都称她“郭老师”。 她从不接受国外亲属提供的移民机会,她回信中写得不多,常附上一张上海的老照片或一枚自家窗台种下的花朵。 她喜欢用干净的白布包住书籍,家中陈设整洁简单,所有物件都有各自的位置,她买菜从不讲价,出门总穿洗得干净的中式棉衣,衣角总是熨得平整。 1998年,郭婉莹在睡梦中安然离世,终年89岁,她的遗嘱中写明,不设灵堂、不烧纸、不保留骨灰,将遗体捐给医学院作解剖教学。 她的卧室被整理时,床头柜放着一张旧照片,是1947年的那张全家福,照片旁是一株刚换水的晚香玉。 她一生经历了家族的辉煌与坠落,也承受了从富足到贫寒的剧变,她不曾迁怒他人,也不曾怨天尤人。 即使被时代推向低谷,她也不低头,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仍然保持生活的节奏和秩序,保留最后的体面。 郭婉莹的一生没有太多喧嚣,她也从未为自己辩解,她所坚持的,不过是每天都活得干净、端正、有尊严,她选择留下,也选择面对,不为别人活,也不依赖命运的怜悯。 这份从容和平静,是许多人穷尽一生都难以做到的,她不是贵族出身的最后一人,却是把贵族气质保存到最后的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郭婉莹:民国白富美的傲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