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农业专家温铁军曾发出疑问:“要是按照毛主席当初的设想继续发展,中国的乡村会走向何

农业专家温铁军曾发出疑问:“要是按照毛主席当初的设想继续发展,中国的乡村会走向何处?”其实笔者认为,人们对分田到户之所以争论不休,归根结底还是姓“资”姓“社”问题束缚人们的思想。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在农业发展方向上,认为只有走农业集体化道路才是社会主义的“阳关大道”,搞分田到户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主义”。后来几经争论,分田到户在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效,消减了人们对包产到户是否可行的疑虑,进一步促使人们对分田到户的关注点从“能不能搞分田到户”转向“分田到户姓什么”的问题上。 当年,反对者认为包产到户搞到最后人心会散,农业发展方向容易走偏,“集体经济是阳光大道,不能退出”。支持者则主张即使包产到户是独木桥也要走下去。为协调双方,会议最终达成一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现行的生产责任制群众满意或经过改进可以使群众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但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同时再次对边远“三靠队”“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表示赞同。会后,为再次澄清群众尤其是各地干部思想误区,指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队以至在同一个生产队,都应从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允许有多种经营形式、多种劳动组织、多种计酬办法同时存在。 其实早在1961年春天,一个大胆的试验在安徽悄然展开。省委制定了"责任田"办法,先是包产到组,后来发展到"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索性直接搞起了包产到户。农民们给这个办法起了个形象的名字——"救命田"。在凤阳,老农严宏昌记得:"地一分到户,大伙儿天不亮就下地,连田埂边边角角都种上了庄稼。"到当年10月,全省84.4%的生产队都实行了"责任田",效果立竿见影——秋收时粮食产量比灾荒最严重的1960年增加了50多亿斤,农民人均口粮达到600多斤,浮肿病迅速减少。 1978年,当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再次偷偷分地时,许多经历过"责任田"的老干部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宿县那位当年推行"责任田"的公社书记,此时已是地委领导,他私下对下属说:"二十年前的办法,终究还是回来了。"历史证明,这场夭折的早期改革,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更在人们心中播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火种,为后来的农村改革埋下了伏笔。 1977年6月,时任铁道部部长的万里调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这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整顿铁路秩序著称的领导干部,到任后立即深入基层展开调研。在走访了皖东、皖南多个县市后,他发现安徽农村普遍存在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公社体制下"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加上当时盛行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做法,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经过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万里在省委常委会上明确指出:"安徽农业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在他的推动下,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出台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决定(试行草案)》,这份被简称为"省委六条"的文件,首次在省级政策层面提出要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允许实行生产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等突破性举措。文件特别强调"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作方针,这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下,无疑是一个大胆的转向。 这份文件的出台恰逢其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思想解放的春风与"省委六条"的改革措施相互激荡,在江淮大地上催生出一系列自发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凤阳县马湖公社前倪生产队的干部们冒着政治风险,悄悄试行"包产到组";来安县烟陈公社魏郢生产队则探索出"以产记工"的联产计酬办法。这些基层首创很快在周边地区产生示范效应,皖东大地上的生产队纷纷开始尝试不同形式的责任制。农民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表达着对改革的渴望——当他们发现新的经营方式能让自家多打粮食时,改革的星星之火便以燎原之势在安徽农村蔓延开来。 小岗村的十八个红手印很快显现出惊人威力。第二年夏收,这个"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穷村子,破天荒地向国家交售了公粮。消息不胫而走,周边村庄纷纷效仿。到1980年,凤阳县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已超过八成。农民们编起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场自下而上的变革势如破竹。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肯定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6年底,全国99.8%的农户都尝到了"大包干"的甜头。在江淮大地,变化尤为显著:短短七年间,安徽粮食总产增长近五成,棉花翻了一番多,油料产量更是增长近两倍。曾经饿得浮肿的农民,如今粮仓里堆满了金黄的稻谷;过去连火柴都要计划的村庄,开始飘起腊肉的香气。

评论列表

用户18xxx17
用户18xxx17 364
2025-06-15 09:56
永远铭记毛主席
ri系工业垃圾纸糊车
ri系工业垃圾纸糊车 281
2025-06-15 12:57
建国初期包产到户的确提高了积极性,农业生产显著提高!但是到了今天,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又限制了农业发展,大型机械化应用必须适应规模化种植,才能降本增效,让中国农业再次腾飞!

ri系工业垃圾纸糊车 回复 06-15 20:11
不能参考西方资本主义农场主模式,我们是社会主义体制,需要探索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如创办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对农产品深加工一条龙。企业如何长期生存,利润如何合理分配,都需要实践探索,这是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

杯中残影 回复 06-22 08:59
科技发展、生产力高的今天,大规格集体种植才是趋势,只要分配合理就好!...看看如今 很多农村的荒田荒地没人种多可惜!!!

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 245
2025-06-15 07:03
分田到户好与不好到农村看看去就知道了

用户10xxx35 回复 06-16 11:04
说的太对了!去农村'去广阔天地看看去,别睁着眼尽放屁!

用户10xxx79
用户10xxx79 199
2025-06-15 15:24
现在的农村再要发展,必须搞土地整合规模化效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
用户85xxx35
用户85xxx35 156
2025-06-15 07:18
别有用心之辈,断章取义之徒

用户10xxx54 回复 浩然正气 06-15 20:10
解放前都是单干的

浩然正气 回复 06-15 14:12
幸亏单干了

中国一老愤青
中国一老愤青 136
2025-06-15 17:40
现在多数农村正在凋零
玉树临风
玉树临风 128
2025-06-15 13:49
现在为啥要流转土地,意义何在,按照以前早就实现机械化了,

浩然正气 回复 06-15 14:12
你早饿死了

旁观者
旁观者 115
2025-06-15 17:51
依现在看,农村土地必须集中集约经营,才有可能形成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的基本条件!
用户16xxx21
用户16xxx21 110
2025-06-15 18:04
说十根筷子成捆没有一根筷子强是开科学的玩笑
用户18xxx53
用户18xxx53 102
2025-06-17 17:33
毛主席的路线都是正确的选择。
海边的狼
海边的狼 100
2025-06-19 07:47
竟然还有人鼓吹“包产到户”这种落后的东西。包产到户最多只能解决温饱,不可能使农民富裕。农业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农业相关科技的运用和规模化种植,而集体化才能大规模运用高科技农业设施设备。提包产到户的人理论水平太低。
红枫
红枫 92
2025-06-15 17:16
现在农村还有人种地吗?
晓钟
晓钟 91
2025-06-15 12:45
没有改革开放,哪有今天的国富民强!过去那种连火柴洗衣粉都要靠分配的穷日子再也不能回头了!

往事随歌 回复 06-16 16:55
解放前不就是改革开放吗土地也是包产到户想干啥干啥

彰润 回复 往事随歌 06-29 13:54
解放前包产到户?狗屁!很多农户都没地、没化肥

大海
大海 81
2025-06-15 10:10
人心齐泰山移!

飘在酸菜鱼汤上的第三颗芝麻 回复 06-16 10:25
接下来是:泰山还是那泰山

用户15xxx92
用户15xxx92 69
2025-06-15 14:2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结提高再实践再总结,再实践多次后就明白了,生产要素的改变,投资,生产资料的变化成了改革前后那一个好的标准。

CYL 回复 06-19 19:38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年轮的记忆
年轮的记忆 66
2025-06-16 02:06
作者应该到农村去解剖几个麻雀,亲口尝尝几个梨子
天剑
天剑 62
2025-06-15 15:48
不是只是因为分田到户,农业科技的发展,基础实施的改善也有重要作用

用户10xxx97 回复 06-16 06:27
且是最重要的因素!

悟石
悟石 60
2025-06-15 12:15
种子,化肥,农药,机耕促使农业产量极大提高。
用户16xxx75
用户16xxx75 59
2025-06-15 18:16
小编 你现在去农村看看 然后再写文章发表意见
大国王
大国王 53
2025-06-15 13:22
一个时期一个政策,适合当期的政策就是好的。

随遇而安 回复 06-16 10:34
那是对普通人,对于决策者必须有长远的眼光

人间客
人间客 50
2025-06-15 19:15
农产品丰收,有化肥农药的结果,又有种子改良的原因。
笑口常开
笑口常开 48
2025-06-15 10:56
农村要是不分田,在家的种里,愿意外出打工的外出打工不是很好吗。

vKIYOv 回复 06-16 00:32
城里人都没工作呢

vKIYOv 回复 06-16 00:33
知情下乡怎么来的

用户14xxx44
用户14xxx44 47
2025-06-15 22:36
农业现代化何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之一,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科学种田,智能化,是当今提高农业效率,增产丰收的重要保证。
李荣贵
李荣贵 45
2025-06-15 06:30
狗屁文章
薛定谔的那只猫
薛定谔的那只猫 40
2025-06-16 10:38
现在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村里多是一些妇幼老寡,农田没人打理,很多以前的粮田都种了树或者荒芜了。现在农村确实需要农村合作社这样的组织把种收一条龙运作,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
用户18xxx55
用户18xxx55 38
2025-06-16 05:35
分田到户的好处就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大批的廉价劳动力。

用户10xxx97 回复 06-16 06:29
不分田就不能这样吗?种田的种田,出去的交积累……

会玩的老渣皮 回复 用户10xxx97 07-07 15:51
现在中国富裕的村都是大集体,走的是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华西,大邱,刘庄,南街

陈辉
陈辉 31
2025-06-26 12:52
不能以局部、短暂的利益而损害社会整体长远的利益,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康庄大道!
少游
少游 31
2025-06-19 08:48
绝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只停留在一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集体经济会让分散的农民形成一种新的力量,让农民能团结起来,而不是现在分散的状态。
和风
和风 30
2025-06-16 09:21
小农经济,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政策应与时俱进,不能几十年不变
用户10xxx42
用户10xxx42 20
2025-06-16 06:31
在没饭吃的时候。没有能力搞机械化种植的时候。分田单干是对的。人不能没饭吃。
绿洲22
绿洲22 20
2025-06-16 17:52
农田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戒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化肥,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多种经营。
大圣齐天
大圣齐天 17
2025-06-16 06:07
现在已经机械化了啊。但是产量肯定下降了。大规模农机现代化的后果就是产量下降。谁耐烦把单产提上去?大规模机械化实际产量是比不了小户作业的。现在你就是想一家一户去单干也是不可能了。都去打工上班。谁还想去种地。
安静的咸鸭蛋
安静的咸鸭蛋 16
2025-06-16 09:36
政府应该详细普查一下,现在有多少土地是闲置的!
九爷
九爷 15
2025-06-16 08:30
我家7口人,分有8分田3亩旱地,早就发财了,现在存款过亿。
真心小贝
真心小贝 15
2025-06-26 21:02
到户以后,咋都跑城里打工去了?
青青林
青青林 14
2025-06-22 08:55
包产到户的大增产得益于前期水利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科技成果化肥的广泛使用、品种的改良,所以一开始单干解决了吃饱的问题。现在的情况,古人说时变势亦变,要再进一步发展,就应该作改变了。
用户10xxx34
用户10xxx34 12
2025-06-15 12:39
实事求是的好文章!
用户16xxx56
用户16xxx56 11
2025-06-22 17:43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国富民强。
印象派
印象派 9
2025-06-16 05:54
生产工具,管理成本这两者都是影响生产效率的,但
歼九的天空
歼九的天空 8
2025-06-15 20:24
实事求是
_ 缄默の飞猫
_ 缄默の飞猫 8
2025-06-25 18:00
分田到户和走集体道路,关键还是基础设施完善才是硬道理。试想如果水库,水利还是解放前,只能适合走集体道路,分田到户了也只有死路一条!干旱少雨地区,为抢水源那吵闹甚至打架怕也会是常有的事!化解矛盾问题难。
用户13xxx04
用户13xxx04 7
2025-06-22 19:20
粮食产量的提高最最重要不是包产到户提高了种粮积极性!现在种粮都是 50 岁以上的 种粮积极性高吗?而是一是化肥!二是种子山(转基因技术)!三是农药!
一帆风顺
一帆风顺 6
2025-06-17 14:14
土地承包最受欢迎,因为有进口粮食吃后,农民不用种田了,这迎合了农民不想种田,想做城里人的愿望!

用户85xxx35 回复 06-20 07:26
不能迎合农民!但总是要有人当农民,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你了!

一往向前
一往向前 5
2025-06-23 02:07
当时走农村合作社集体化是当时中国国情和国家战略促使的 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
用户10xxx99
用户10xxx99 5
2025-07-04 23:13
感恩邓公让我们吃饱饭
怪兽大作战
怪兽大作战 4
2025-06-19 04:33
中国大部分地方不适合发展大型集约化农场,那是欧美资本家的做法,中国的地理特点决定了中国的农业搞不了大农场,你去四川北部搞个大农场?中国普遍多山,而且人口多。
比邻
比邻 4
2025-06-23 05:3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时包产到户顺民心符社情,现在集体主义也是符合当下适应现实,毕竟农村人少了
6689
6689 4
2025-06-26 12:05
事实证明事情不能走极端,不是几句话的理论评论。用实践证明真知的尺度。以规避风险。立稳而发展致远。
冬草夏虫不语冰
冬草夏虫不语冰 4
2025-06-26 11:10
这是讨论的伪命题!无脑!关键是个前提,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农机化技术较高,就应该搞土地集约化经营,农民类似股份制所有和享受成果。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体的精耕细作才是好办法。丢掉前提条件,问题不成立嘛
孤独的独孤
孤独的独孤 2
2025-06-22 17:11
不管对错,抓住机会,引进科技,发展国力,只要以后不再受欺负,之前的问题都不是事,用四十年换后世平安!
沙司
沙司 2
2025-07-04 11:24
大农业得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独孤求败
独孤求败 1
2025-06-24 20:02
包产到户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用户10xxx22
用户10xxx22 1
2025-07-03 08:49
这点历史谁不知,吊书袋!
鲜花盛开
鲜花盛开
2025-07-11 09:32
中国在农业上的目标是逐渐把中国建设成农业强国!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哪种方式效果更好就用那种方式,灵活机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什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