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玻璃心了?中国制造崛起,韩媒感叹技不如人,还列举了3个例子。 最近韩国《朝鲜日报》发了篇文章,看完真是让人惊讶。这文章里直接说,现在不管是做衣服的低端产业,还是造机器人的高端领域,韩国几乎所有行业都被中国甩在后面了。 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上跑的智能电车、海里游的大船,中国在这些领域都占了主导地位。这么大的差距,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咱们一点点说。 先说无人机这块儿吧。韩国人估计自己都没料到,以前靠电子产品在全球市场吃得开,现在在无人机领域却被中国压得抬不起头。 2025年一季度的时候,广东那边的无人机出口就很猛,同比涨了16.6%。尤其是对香港的出口,直接飙涨了720.5%,这数字看着都吓人。 摩洛哥最近就很实在,直接砸了800万美元买中国的TB-001无人机。这款机能飞40小时,还能挂1.5吨弹药,大家都叫它“空中死神”。 就因为性能这么能打,中东那些土豪国家现在买无人机都优先选中国的。 再看韩国这边就惨多了。2025年5月,韩国从中国进口的无人机才4架,花的钱也只有5.4万美元。这点量和中国的出口比起来,连零头都够不上。最让韩国头疼的还不是销量,是中国的技术更新速度。 韩国还在琢磨怎么提升无人机续航的时候,中国的农业无人机已经借着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支持,卖到全球各地了。 比如大疆的T30无人机,在墨西哥的订单同比涨了62.5%。就连美国的农民,现在都开始用中国无人机洒农药了。从军用的高端机型到民用的农业设备,中国无人机几乎覆盖了所有领域。 韩国的无人机企业现在想分点市场份额,都找不到机会。 再说说智能电车,这可是韩国曾经的骄傲。汽车工业发展了一百多年,韩国现代之前还创造过“汉江奇迹”,在全球市场都有一号。但到了2025年,中国车市直接上演了“长江逆袭”的戏码。 现在中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在国内的渗透率已经到了55.2%。像比亚迪、蔚来这些车企,加起来的市场份额超过69.5%,几乎垄断了国内大半市场。更厉害的是,中国车企的出口量还在改写全球格局。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涨了120%,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都突破25%了。 轮到韩国现代就不一样了。2025年一季度,现代汽车在华销量直接跌了47%,市场份额只剩1.2%。 为了应对各国的关税壁垒,现代没办法,只能砸210亿美元在美国佐治亚州建工厂。这一建不要紧,连带40多家韩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跟着搬到美国。 这种“去韩国化”的产业转移,直接让韩国本土的汽车产能从350万辆降到315万辆。曾经的汽车强国,现在慢慢变成了别人的代工工厂,说起来还挺唏嘘的。 造船业是韩国最后一块“堡垒”领域,以前在全球市场几乎没对手。但现在中国在造船业的进攻,韩国根本挡不住。2025年三季度,全球集装箱船订单里,有130艘都被中国船厂拿下了,占比超过75%。 虽然韩国在LNG船领域还保持着62%的市场份额,但中国的追赶速度让韩国很紧张。沪东中华刚交付了一艘27万立方米的LNG船,单船造价比韩国低18%。 更关键的是,中国造船厂的订单已经排到2029年了,而韩国船企的产能利用率只有68%,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 中国的规模效应还在慢慢瓦解韩国的技术优势。韩国现代重工还在跟外界炫耀自家的智能焊接机器人时,中国已经用3D打印技术把船体建造周期缩短了30%。 2025年上半年,中国船舶工业的增加值同比涨了18%,韩国造船业的产值却跌了7.8%。以前被称作“亚洲第一造船厂”的蔚山港,现在面临工人流失、订单减少的双重问题,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半导体行业是韩国的支柱产业,现在也遇到了大麻烦。韩国半导体不行了,其实从中国设备企业起来的时候,就差不多定局了。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的销售额达到113.6亿美元,市场份额34.4%,这是第一次超过韩国。 像长川科技、华峰测控这些中国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都超过70%。国产的光刻机、蚀刻机,交货周期从之前的52周缩短到8周,效率提升太多了。 对韩国来说更致命的是,中国存储芯片的自给率已经突破35%。就因为这个,三星电子2025年一季度的营业利润直接跌了96%,几乎没什么盈利了。 面对这种情况,韩国半导体企业只能选择“大逃亡”。三星计划投资370亿美元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工厂,SK海力士则把高带宽存储器的生产线搬到了印第安纳州。 这些企业把产能迁出韩国,直接导致韩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空心化”危机。2025年上半年,韩国本土的半导体设备投资同比减少23%,研发人员流失率也达到18%。 曾经的“半导体帝国”,现在只能为了生存苦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