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奥地利放出狠话:如果中国想坐进“世界大国”的位子,同时躲过欧洲和美国新一轮制裁

.奥地利放出狠话:如果中国想坐进“世界大国”的位子,同时躲过欧洲和美国新一轮制裁的风暴,就得想办法逼普京停下对乌克兰的战火!

在俄乌冲突的泥潭里,奥地利对中国的一声高喊,要求北京向普京施压,这事儿表面看是中欧关系的一个新插曲,但往深了挖,你会发现这根本不是重点。

这声喊话,更像是欧盟内部治理困境的一次对外泄压,一个因自身行动瘫痪而产生的焦虑投射。

所谓“一票否决权”,当初设计出来是为了保护小国,让大家庭里每个成员都有安全感,不被大国意志随便碾压。

曾几何时,这一存在宛如坚实的保护伞,为其庇佑周全。然而时至今日,它却似一副沉重枷锁,沉甸甸地桎梏着前行的步伐,令人举步维艰。

随着欧盟成员越来越多,大家的想法和利益也越来越不一样,这把保护伞开始频繁地被用来“挡雨”,结果把整个联盟都给困住了。

观匈牙利之表现,便知其端倪。其在诸多事务中的作为,宛如一面明镜,清晰映照出背后的态势与趋向,值得我们深入思索与探究。

无论是对俄罗斯至关重要的能源制裁,还是关乎未来的乌克兰入盟进程,布达佩斯的一张反对票,就能让整个联盟的重大决策卡壳好几个月。

这种效率,在今天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里,简直是慢得让人着急。

所以,以冯德莱恩为首的欧盟高层,加上德法这样的大块头,才拼命想推动改革,用“多数同意”来代替“全体一致”,就是想挣脱这副手铐,让欧盟重新动起来。

正是在这种内部想动又动不了,对俄政策打了三年多也没看到啥决定性效果的尴尬背景下,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把视线转向了外面。

奥地利这个传统中立国,突然一反常态跳出来高调喊话,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

它把乌克兰战争的责任往中国身上引,甚至把这跟中国的“大国地位”和会不会面临新制裁挂上钩,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精明的责任转移。

你想想,当欧洲自己被高通胀和能源危机搞得焦头烂额,各种制裁又没能如愿以偿地解决问题时,找一个没有直接参与战争的第三方来施压,是不是最省事的办法?

那种“你不帮我,那你就是帮我的敌人”的简单逻辑,恰好掩盖了欧盟自身因为决策机制问题而导致的行动无力。

奥地利的这番操作,没准也是在欧盟权力格局可能洗牌前,通过抢占道德高地,为自己多捞点政治筹码。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对中国这种“责任”的期待,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它一边要求中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调停,另一边,西方世界又在芯片技术和国际贸易上对中国围追堵截。

这种“需要你时你是伙伴,防着你时你是对手”的做法,让所谓的合作基础变得非常不牢靠。

当中国在2023年拿出以尊重主权、停火谈判为核心的十二点和平立场时,欧洲的军事援助却在源源不断地运往乌克兰,客观上让战火烧得更久。

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欧洲到底是希望中国当一个中立的调解员,还是一个听话的“工具国”?

说到底,驱动这场对华施压的,除了战场的胶着,更是对中俄在经济技术上走近,以及一个不再由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出现的深深恐惧。

欧盟如果真想在世界上说得上话,首先要解决的,恐怕不是怎么去喊话中国,而是如何解开捆在自己身上的那副内部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