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豆豆去看了青岛舰,回来一整天都没缓过神来。 不是因为舰有多威风——虽然它确实很威风——而是因为现场排队的人,有白发老人举着手机拍了半小时,有妈妈蹲着给孩子指甲板上的炮管,还有年轻人一边刷短视频一边小声说:“原来我们真有这种船。 ” 以前觉得军舰是新闻里的符号,是阅兵时的背景板。 直到站在码头,听见解说员说“这艘舰去过亚丁湾,护过商船”,才突然意识到,那些遥远的新闻,原来真的有人在扛着。 青岛舰113,2006年下水,中国第一艘装上“中华神盾”雷达的驱逐舰。 那时候,网上还在争论“中国能不能造出像样的驱逐舰”。 现在,它在2024年完成了升级,新雷达、新导弹、新系统,像换了副筋骨,却还是同一艘船。 它没退役,也没封存,还在跑任务。 我问边上一个退伍老兵,这船现在和十年前比咋样? 他笑了笑:“以前是‘能用’,现在是‘能打’。 ”没多说,但眼神亮得像刚擦过的舰桥。 豆豆在甲板上跑,说“爸爸,这个船会飞吗? ”我没答。 其实我想说,它不飞,但它能让别人不敢轻易靠近。 这年头,能带着孩子去看一艘真正的国产战舰,已经不是“福利”,而是一种底气。 不是炫耀,是安心——知道有人在看不见的地方,把我们该有的东西,一件一件,做成了。 不是所有国家的民众,都能这么近地摸到自己的海军。 我们能,是因为有人,一直没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