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5年解放军下辖38个军,共有65位军长和军政委,但他们的军衔并不相同,包括

1955年解放军下辖38个军,共有65位军长和军政委,但他们的军衔并不相同,包括7位中将,两位上将,53位少将和三位大校。 1955年解放军下辖38个军,共有65位军长和军政委,但他们的军衔并不相同,包括7位中将,两位上将,53位少将和三位大校。这数字就有点好玩。 说是38个军,可当时陆军、空军、防空军加上还在朝鲜的志愿军,满打满算得是39个军。还有这65位军长政委,实际上因为有些军缺编,有些是副职代理,在职的军级主官算下来有70来位。最关键的是,7位中将,可实际名单一拉,黄新廷、陈康、范朝利、吴瑞林、张天云、曾泽生、饶子健、刘金轩,不多不少,正好8位。 最大的疑问来了:按照当年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军长、军政委那可是妥妥的中将军衔。可现实呢?70来位军级主官里,只有8位中将,加上两位特殊的上将,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少将,甚至还有3位大校。中将的“达标率”连15%都不到。 1955年搞军衔制,是咱们军队正规化建设的第一步。当时定了两条“杠杠”。第一,学苏联老大哥的经验,首次授衔要“压低”。说白了,就是宁紧勿松,军衔先给得低一点,以后有功再往上升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条,也是最核心的一条,就是“级别决定军衔,职务作为参考”。这句话是解开所有谜团的钥匙。就是说,你授什么衔,主要不看你现在坐的什么位置,而是看你1952年全军干部评级时定的那个“军队级别”。 这就一下豁然开朗了。军长虽然职务高,但如果他的“干部级别”是“副军级”或者“准军级”,那按照评衔标准,授予少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套逻辑,听起来有点绕,但它保证了公平,充分考虑了每个人的革命资历、战功和贡献。 大名鼎鼎的“万岁军”第38军。这支从朝鲜战场凯旋的王牌部队,他们的将官军衔,就是当时全军评衔的一个缩影。 38军的军长江拥辉、政委吴岱,两位都是从枪林弹雨里闯出来的猛将,战功赫赫。但他们在1952年评定的级别是“副军级”。按照“副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的规定,他俩在1955年都被授予少将军衔。你看,职务是正军职,但军衔跟着级别走,一点不含糊。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被授予大校的干部。比如军参谋长李际泰、114师师长翟仲禹等人,他们的级别是“正师级”。按理说,“正师级”也有机会评上少将,但当时还有个附加条件,就是得是红军时期的老资格。李际泰他们是抗战时期参军的“三八式干部”,资历上差了一点点,所以与少将失之交臂,最终被授予大校。 这里头还有个小插曲。原38军政治部主任王树君,级别是“准军级”,本来已经列入了少将名单。但在授衔前夕,总干部部又临时出了个规定,说抗战后入伍的准军级干部,这次先不授少将。就因为这个,王树君的军衔临时从少将“降”为大校。这体现了当时评衔工作的严谨,甚至是“严苛”。 再往下看,就更能理解“级别”这个东西有多硬核了。当时的师长、师政委,按编制军衔应该是少将。可38军的几位师长,比如112师师长李忠信、113师师长刘海清,他们的级别是“副师级”。但总干部部考虑得很细致,又出了个补充规定:副师级干部担任师长满两年的,可以评为大校。这几位师长正好符合条件,所以拿到了大校军衔。而其他一些任职不满两年的,或者级别更低的,哪怕职务一样,也只能授上校。 最极端的例子是113师的副师长朱月华。他1954年就当上了副师长,职务不低吧?但在1952年评级时,他的级别是“正团级”。所以到了1955年,不管他已经是副师长了,军衔还得按“正团级”来,授予中校。“级别定终身”,在那个年代就是这么刚性。 一个38军,就活脱脱一部1955年授衔的“操作手册”。从少将到中校,每一颗将星、校星的背后,都有一套严密而复杂的算法,核心就是“级别”。 那两个上将和八个中将,又是怎么回事? 先说两位独一无二的上将:55军军长陈明仁和69军军长董其武。这两位将军的经历非常特殊,他们都是率领所部在解放战争中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给他们授予上将军衔,这不仅仅是战功的肯定,更是一种胸怀和格局的体现。它向所有人宣告,无论是革命元老还是起义将领,只要为新中国立下功勋,国家和人民都不会忘记。这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团结和示范作用。 再说那8位中将军长。比如13军军长陈康、14军军长范朝利、50军军长曾泽生等等。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身经百战的宿将,资历深、战功卓著,干部级别也足够高。像曾泽生将军,也是在辽沈战役中率部起义的,他在长春的战场起义,对整个战局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被授予中将军衔,完全是凭实力和资历“硬碰硬”评上的,是规则之内的最高标准。 1955年的授衔,既有基于资历和战功的严格标准,又有超越常规的政治智慧。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一代建军者的严谨、务实与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