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以前总也想不通,日本弹丸之地,哪来的胆子屡次三番地侵略中国?后来才明白,我们历代

以前总也想不通,日本弹丸之地,哪来的胆子屡次三番地侵略中国?后来才明白,我们历代的统治者,实在太过“宽宏大度”了! 很多人想不通,日本那么点地方,怎么就敢一次又一次地来招惹中国。想来想去,这事儿和我们历朝历代独特的处事方式,确实有很大关系。 中日之间上千年的恩恩怨怨,根源到底在哪?很多人简单归结为日本的野心,但往深了看,这更像是一场持续千年的相互误读。 一边是习惯了做“天下中心”的大陆王朝,另一边是时刻被生存危机感驱动的岛国,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逻辑碰到一起,悲剧就难免发生。 中国王朝的思维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天下共主”的观念。它认为自己是文明的源头,四方来学习、来归附是天经地义的事。 在这种心态下,对外邦的“宽容”,更多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公元七世纪,唐朝在白江口海域大败日本水师,这是一个彻底解决威胁的好机会。 但当战败的日本派出使者,表现出虚心求教的姿态时,唐朝立刻将其视为自身文化感召力的胜利,是“万国来朝”盛景的又一次证明。 于是,从制度到技术,几乎倾囊相授。当时的统治者们从未想过,这种学习的背后,可能还隐藏着对力量的渴望和对下一次机会的等待。 相似的剧本在明朝再次上演。丰臣秀吉悍然入侵朝鲜,明朝为保护藩属国,付出了巨大的财政和军事代价,打了整整七年。 战争一结束,只要日本方面重新表示恭顺,明朝就心满意足地认为秩序已经恢复,天下重归太平。至于追究战争责任、索要赔款、从根本上消除威胁,这些想法从未进入王朝的议程。 到了清朝,这种心态达到顶峰,演变成一种对世界变化的隔绝与自守。直到甲午战争的炮火击碎了北洋水师,也彻底击碎了这种延续千年的观念。 而在海的另一边,日本的生存法则充满了主动出击的考量。 岛国狭窄的生存空间、频繁的自然灾害,催生出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向外拓展的本能。它的策略极其灵活,总能根据对手的强弱迅速切换姿态。 面对强盛的大唐,它可以是最虔诚的学生,放下刀剑,俯首学习。 可一旦发现对手出现弱点,比如明朝中后期国力衰退、海防废弛,或是清末民初的内部分裂,它便会毫不犹豫地亮出獠牙,成为最贪婪的入侵者。 1931年,日本关东军自导自演“柳条湖事件”,正是这种投机主义的极致体现。他们精准地判断出,当时混乱的中国政局和犹豫的“不抵抗”策略,为他们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结果,日军以极小的成本,就迅速侵占了整个中国东北。 更有甚者,日本极其擅长将偶然的运气塑造成必然的“天命”。 十三世纪,忽必烈的两次元朝大军东征,都因遭遇台风而失败。这本是自然现象,却被日本包装成“神风”保佑國土的神话,极大地助长了整个民族的冒险精神和赌徒心态。 当然,这场悲剧也离不开国际环境的推波助澜。 日本侵占东北后,所谓的“国际联盟”除了口头谴责,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制裁。西方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盘算,对此采取了纵容和默许的态度,这无异于告诉日本:侵略的成本,原来如此之低。 而最具讽刺意味的,莫过于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 清政府赔付的2.3亿两白银,几乎被日本悉数用于扩充军备,直接为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注入了启动资金。这等于让中国自己出钱,武装了一个一心要置自己于死地的敌人。 二战后,美国出于冷战需要,主导构建了排除中国的《旧金山和约》体系,将日本纳入自己的战略阵营。 这使得日本逃避了对其侵略历史进行彻底清算和反省的外部压力,为日后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等行径埋下了祸根。 所以中日之间的历史悲剧,是两种完全不同生存逻辑持续错位。 今天我们强调“自强”,正是因为深刻吸取了历史上那种被动、傲慢的“宽容”所带来的惨痛教训。 要打破这个循环,不能再依赖于虚幻的“感化”,而是必须建立在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强大的综合国力之上,用实力构建一种全新的、不容误判的互动关系。 中日战争的历史教训实在太惨痛了,是几代人磨灭不掉的伤痕与记忆。但这种痛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实力的较量,而非道德的感化。 将自身的安全寄希望于他国的善意或“朝贡”式的虚荣,无异于将命运交到别人手中。这正是近代中国从“天下中心”的迷梦中惊醒后,最核心的觉悟。 历史无法重来,但可以启迪未来。 中日之间这段纠缠千年的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不必再重复历史上的悲剧循环,但也绝不能忘记那些因误判和软弱所付出的代价。 只有真正强大到让任何投机都无利可图,让任何挑衅都显得不自量力,我们才能彻底终结这段延续千年的宿命,将和平与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评论列表

金丰丹
金丰丹 2
2025-09-23 21:17
白江口海战大捷后就应该驻军日本,让日本成为中国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