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裔算是把路走窄了,这次,美国人总算出了口恶气!19号H-1B签证费用调整后,美国人把印度飞美国的机票都预定完了。 《印度时报》网站9月21日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在美东时间19日签署公告,将企业为H-1B签证申请人支付的费用提高至每年10万美元。 消息一出,全美印度裔技术工人炸锅。很多人正在海外休假或探亲,一看政策马上要生效,赶紧抢票回美国。 可他们打开订票平台发现,从德里、孟买到纽约、旧金山的航班几乎全被“订满”,价格也一路飙升,有些甚至翻了十倍。 后来才搞明白,这不是航空公司的问题,而是大量美国本土网民在4chan等论坛组织了一场叫“堵塞马桶行动”的网络围剿。 他们不为赚钱,也不为出行,就是专门卡在支付环节反复操作,把座位虚占着,让真正需要的人订不到票。这种看似恶作剧的行为,其实是长期不满的宣泄。 在美国人看来,H-1B已经不是引进高端人才的通道,而是印度外包公司批量输送廉价劳工的后门。 数据显示,2024年获批的H-1B签证中,71%给了印度人,总数超过28万。其中大多数来自塔塔、印孚瑟斯这类IT外包巨头。 这些公司利用美国抽签制度的漏洞,成千上万地提交申请,哪怕职位只是普通的程序员或测试员,也包装成“高技能岗位”来拿签证。 更关键的是,他们开出的工资普遍比美国同行低15%到20%,直接压低了整个行业的薪资水平。 问题还不止于此。一些公司甚至被曝出系统性欺诈。比如印孚瑟斯曾因伪造商务签证,让员工以B-1名义在美国长期工作,最终被罚3400万美元。 还有公司被法院认定故意排斥非印度裔员工,优先录用H-1B印度籍雇员,变相挤掉本地求职者。 经济政策研究所的报告更是指出,过去几年,顶级印度外包商每招一个H-1B员工,平均伴随多个美国本土科技岗位的裁撤。 这种情况持续久了,自然引发反弹。两党罕见达成共识,共和党的格拉斯利、古德拉特,民主党的桑德斯都公开批评H-1B被滥用。 桑德斯直言,这根本不是在招“最聪明的人”,而是在用低薪外劳取代美国高薪岗位。就连马斯克也被点名,因为他虽然靠H-1B受益,却被认为纵容了整个系统的扭曲。 特朗普这次出手,表面说是提高门槛、筛选顶尖人才,实则直击痛点。10万美元的成本,对大公司来说还能承受,但对依赖低成本扩张的印度外包企业则是致命打击。 一个小的科技创业公司,不可能为每个新人背负如此高的固定成本。这意味着未来H-1B将不再是“人海战术”的工具,而是真正留给稀缺高端人才的通道。 有意思的是,这场风波也让中国H-1B申请者看到了机会。 长期以来,中国申请人在这一体系中处于劣势,不仅数量少,而且多集中在学术机构或大厂核心岗,不像印度那样有庞大的外包产业链支撑。 新规实施后,低端申请大幅减少,竞争池子缩小,反而提升了中国高学历人才的中签概率。不少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几年AI、芯片等领域的中国专家可能会成为H-1B的新主力。 当然,政策出台过程确实混乱。最初说9月21日生效,搞得人心惶惶,连已在境外的持有者都以为要重新缴费。 后来白宫紧急澄清,强调是一次性收费且只针对新申请,才稳住局面。但这种“先放火再救火”的风格,恰恰反映了特朗普政府的策略——用极端手段打破僵局,逼各方重新谈判规则。 印度政府反应谨慎,一方面表达关切,称担心对家庭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也不敢强硬对抗,毕竟本国IT产业严重依赖美国市场。 国内反对党倒是借机发难,指责执政党对外软弱。但对于数百万仰赖H-1B生存的印度工程师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他们的“美国梦”路径正变得越来越窄,除非转型为真正不可替代的高端人才,否则很难再靠身份红利进入美国职场。 说到底,这次事件不是简单的移民政策调整,而是一场关于公平、就业和国家利益的深层博弈。 美国人憋了太久,终于借着政策变动出了一口恶气。而那些曾经钻制度空子的企业和个人,也该意识到,靠低价和数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