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谈及西方制度文明,总有人怒怼你,哪有什么文明?不过是靠殖民靠抢劫得来的财富罢了

一谈及西方制度文明,总有人怒怼你,哪有什么文明?不过是靠殖民靠抢劫得来的财富罢了!这话像一剂精神麻醉剂,让他们习惯躺在历史的避难所里自我安慰。 殖民掠夺的血与火确实刻在西方发展的年轮里。 英国在1765年到1938年间从印度掠走的财富折合今天近45万亿美元,是其当前GDP的17倍;殖民者在美洲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黑奴贸易更是将1200万到2000万非洲人贩卖为奴。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族群的血泪,谁也无法替受害者抹去这段历史。但把制度文明的演进简化成抢劫致富的故事,就像只看到冰山一角便宣称了解整片海洋,会错过历史真正的复杂肌理。 制度的成长从来不是财富堆积的自然结果。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前,新兴工业城市的资本家即便腰缠万贯,也挤不进贵族把持的议会。 他们用了数十年时间游说、抗争,才通过法案取消衰败选区议席,为工业城市争取到代表权。这背后是蒸汽机轰鸣中崛起的新阶级与旧贵族的博弈,不是殖民地的黄金自动换来的权力分享。 法国大革命更印证了这一点,1789年《人权宣言》喊出人生而自由平等,但直到1884年,英国农业工人才获得选举权,法国妇女要等到1944年才能走进投票站。权利的扩展从来跟着斗争的足迹,不是殖民者发善心的恩赐。 那些真正支撑制度运转的核心要素,大多源于本土社会的内生变革。蒸汽机推动工厂制度建立后,集中化生产需要规范化管理,工人聚集催生了对劳动保护的需求。 1889年巴黎召开的国际工人代表大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法案,规定8小时工作制、禁止14岁以下童工,这些后来成为现代劳工权益的基础。 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没有工人阶级持续百年的罢工与谈判,即便抢来再多财富,也出不来保障劳工权益的制度设计。 文明演进本就带着相互借鉴的温度。 西方文官制度常被视作现代治理的典范,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科举制。英国东印度公司先在殖民地试行这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后来才逐步推广到本土。 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曾把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奉为道德金律,用中国的理性王国批判欧洲封建制度。这些事实戳破了西方制度纯靠掠夺的迷思——文明从来是流动的活水,不是某块土地独有的私产。 殖民统治确实把一些制度框架带到了殖民地,但这些框架能长成什么样子,终究由本土的土壤决定。印尼独立后发现荷兰留下的土地制度严重损害农民利益,1960年便颁布《土地基本法令》彻底废除殖民体系; 埃及1956年顶住英法军事干预,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才挣脱了殖民经济的枷锁。这些例子说明,殖民者强加的制度若不符合本土利益,终将被改造或抛弃。制度的生命力不在于起源,而在于是否能回应人民的需求。 只盯着殖民掠夺骂声不断,容易陷入另一种认知陷阱。它会让人看不到制度演变中的复杂博弈,既忽视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改造,也无视了西方社会内部的斗争历程。 英国议会从贵族垄断到普选权普及用了近两百年,法国从大革命到稳定共和制经历了多次政体更迭,这些制度调整里有流血牺牲,有妥协让步,不是靠抢劫就能轻松实现的。把复杂历史简化成好人坏人的故事,其实是放弃了深入思考的可能。 文明评价该有更宽广的视野。殖民掠夺的罪恶必须被铭记,这是对历史正义的坚守;但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演变、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借鉴,也值得客观看待。 就像马克思说的,殖民者既带来了破坏,也在客观上埋下了新社会的种子,而种子能否发芽,终究要看是否有人为之浇灌耕耘。否认殖民历史是背叛,只认殖民历史则是狭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