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随着最新一批苏-34M交付俄罗斯空天军前线部队,美国“Military Watc

随着最新一批苏-34M交付俄罗斯空天军前线部队,美国“Military Watch”等网站开始饶有兴趣地讨论,这款战斗轰炸机在自用、出口市场上的优秀表现——在很多人眼中,这款笨拙的“侧卫”衍生型号,甚至比名气惊人的苏-35获得更好的成绩。 ▲苏-34战前战后的评价真是截然不同 苏-34是苏联在80年代基于苏-27研发的并列双座型号,属于继承苏-24作战理念,对西欧平原进行大纵深突击、低空精确打击的高效空地装备。但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时无力组织生产线,更缺乏相应装备需求,只能将其冻结。到本世纪初俄罗斯空军在车臣战争中,意识到苏-24的落伍后,准备重启苏-34项目时,这款战斗轰炸机才重见天日。而一件罕为人知的事情是,中国才是苏-34第一个预定出口市场,一度和歼轰-7A竞争大尺寸空中打击平台的生存空间。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被嘲笑“机身臃肿、机动性差”的苏-34,如今竟成了俄空天军的香饽饽。它从图纸上的冷战怪物,变成乌克兰前线屡建奇功的轰炸主力,这种逆转简直比电影还精彩! 当年苏-34刚亮相,军迷圈一片哗然。扁宽的机头被戏称为“鸭嘴兽”,双座并列设计看起来笨重,哪有点苏-27家族的优雅?可恰恰是这个“大脑袋”,塞进了更先进的雷达和航电系统,让它在低空突防和精确打击方面表现惊人。 俄罗斯人重启苏-34,背后是血淋淋的教训。车臣战争中,老旧的苏-24被防空火力揍得找不着北,这才明白:现代战场需要的是能打、能跑、能生存的多面手。 有趣的是,中国差点成了苏-34的第一个买家。当年咱们的歼轰-7A虽强,但面对某些高强度场景还是吃力。苏-34的对地攻击能力和大航程确实诱人,可惜最终没能谈拢。现在回头看,这或许逼着我们走通了更独立的装备研发之路。 苏-34M的升级绝不是小修小补。新型雷达、强化装甲、电子对抗系统,甚至能携带“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它早已不是单纯的治疗轰炸机,而是空中多面手。 但别光看广告,要看疗效。乌克兰战场上,苏-34确实表现出色,可也有被击落的记录。现代防空体系面前,没有哪款战机敢说绝对安全。生存能力再强,也得配合战术和体系支撑。 俄罗斯拼命生产苏-34M,恰恰说明他们认清了现实:大规模冲突中,廉价、高效、多用途的战机才是王道。苏-57虽强,但造得起、耗得起、打得狠的机型才是战场支柱。 回过头看,苏-34的成功印证了一个道理:武器装备不必追求完美,而是要足够对症。它或许没有苏-35的炫酷机动,也没有隐身战机的科幻外形,但它确实解决了俄军最头疼的问题。 咱们的歼-16其实也走类似路线——基于成熟平台深度改进,专注对地打击,兼顾空战能力。看来大国空军的选择,终究是殊途同归。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