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的一些背景。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1908年发现谷氨酸钠并从海带中提取,制成粉状物。他申请了专利,并与铃木兄弟合作,把产品命名为 “味の素”(Ajinomoto),1909 年起投放市场。从此成为知名佐料。
中国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仿制,很快成了全球最大生产国,可能和中餐强调鲜味有关但天然产生鲜味的食材不易获得有关。
1969 年,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一封简短的读者来信,作者是 Robert Ho Man Kwok(郭鹤鸣,广东移民后裔)医生,他在信里描述自己在美国中餐馆用餐后出现头痛、心悸等症状,并怀疑可能与味精有关。
郭可能只是想说味精是一种过敏原(未经验证,虽然有些人可能对含有味精的食物敏感,但没有被食品过敏研究和教育倡导组织指定为过敏原),但编辑家了中餐综合征刊发。那个年代对华人的歧视助力所谓“中餐馆综合征”(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通过媒体、广告被放大传播,味精恐惧一直延续至今。
后续科学研究(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的多次评估)都没有找到确凿证据,证明正常饮食量的味精会对健康产生普遍不良影响。
根据FDA的说法:“味精中的谷氨酸在化学上与食品蛋白质中的谷氨酸没有区别。我们的身体最终会以同样的方式代谢这两种来源的谷氨酸。”
实际现在专家认为味精很有益处,除了口味外,可以让人们减少使用食盐,也就是减少了钠的摄入。口味过咸是非常糟糕的,直接助力高血压。
现在很少有中餐厅还专门说自己不用味精,这么做的主要是以有机和健康招牌的西餐厅,还都挺高大上的。比如那个The Organic Coup,比一般快餐贵了不少,其实还是汉堡,还是油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