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年,徐霞客因怀念已故妻子,偷偷宠幸了原配的侍女,并让她怀了身孕,谁料,待徐霞客云游回家时,周氏已经被继妻卖了,她生下的孩子没有被认回,谁知,就是这个孩子让徐霞客的名字名垂千古! 2024年江阴徐霞客文化节的捐赠仪式上,一本泛黄的线装账本被郑重交到故居纪念馆——封皮“吴氏手稿保管录”几个字虽褪色,却清晰可见。 翻开账本,毛笔字记录着百年间吴家后人的守护细节:“道光二十年,以糙米三斗换油纸两刀,裹手稿防潮”“咸丰十年,借邻家地窖藏稿避战火,月余不敢开窖”“民国三年,冒雨送稿至无锡,交丁文江先生”。 捐赠者吴先生说:“这是六代人的使命,今天终于让它‘回家’。” 鲜少有人知道,这个守护手稿的家族,其先祖正是徐霞客1617年未能认回的私生子。 1617年,江南春雨刚歇,31岁的徐霞客沉浸在丧妻之痛中。 妻子生前支持他出游,常说“等你回来讲山河故事”,如今人去楼空,他整日守在书房,对着妻子的旧梳、未绣完的手帕发呆。母亲见他消沉,让侍女周氏多照料。 周氏进徐家五年,性子沉静,总默默做事:天不亮煮好徐霞客爱喝的雨前龙井,悄悄将散落的游记手稿按日期整理,还在页边贴纸条标注地名。 一个雪夜,徐霞客翻出妻子缝制的棉袍,见边角绣着自己名字的缩写,忍不住落泪。周氏端来热粥,轻声说:“夫人若在,定愿您带着她的念想,再看更多山河。” 这句话戳中徐霞客心事,他第一次对周氏说起出游经历:太湖烟波、黄山奇松,周氏静静听着,偶尔添茶。 那晚之后,两人关系悄然变化,却未被徐霞客放在心上——对他而言,出游才是与妻子的约定。 不久,徐霞客收拾行囊出发,临行前给母亲写家书“勿念儿”,对周氏只字未提。他不知道,周氏已怀孕,更不知道母亲正为他物色继妻。 大半年后,他从武夷山归来,徐家已变样:继妻李氏进门,周氏不见踪影。仆人支吾告知:李氏以“侍女秽乱家宅”为由,将周氏卖到苏州乡下,刚出生的男婴也被带走。 徐霞客又急又怒,派人寻找,却因李氏阻拦、江南村落分散,只查到周氏难产病逝,孩子被吴家收养,连“徐”姓都不能用。家族反对接回私生子,他只能托人送钱粮,却终未见面。 这份遗憾成了他的心病,后来游记里“夜闻雨声思故园”“见村童嬉闹念家事”的字句,藏着对周氏母子的愧疚。 晚年他身体亏空仍去云南,说“多记一笔,将来或许能让孩子知道父亲看过的山河”。 1641年徐霞客病逝,留下数十卷手稿。不久清军入关,江南战乱,徐家手稿多被烧毁或遗失。 而吴家收养的孩子长大,养父母临终前告知身世,交出周氏藏在衣襟里的几卷手稿——那是周氏整理的早期游记,她临终嘱咐“还给徐家”。从此,“守手稿”成了吴家使命。 账本里记着吴家的坚守:道光年水灾,用糙米换油纸裹手稿;太平天国时,把手稿缝进棉袄逃到上海;民国初,吴松年带着手稿找到学者丁文江,为整理《徐霞客游记》提供关键依据。 正是这份守护,让游记核心内容得以留存。 如今,账本与手稿在故居并列陈列。2024年文化节上,吴先生说:“先祖没见过徐霞客,却用六代人完成了他的心愿。” 这本无华丽装帧的账本,比任何文物都更懂传承——从不是轰轰烈烈,而是一代代人的默默坚守。 徐霞客名垂千古,不仅因他走过的山河,更因这份跨越血脉的民间守护,让他的文字与精神,在时光里永远鲜活。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徐霞客的孩子没被认回,却让他名垂千古》·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