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宋美龄去世之后,已经高龄的孔令仪做主把她生前居住过的房屋和使用过的一些器具拿出来

宋美龄去世之后,已经高龄的孔令仪做主把她生前居住过的房屋和使用过的一些器具拿出来拍卖,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纷纷指责她不懂对传承、对珍贵历史的保护。 说起宋美龄,那可是个传奇人物。2003年,她以106岁的高龄在纽约走了。人刚走,尸骨未寒,一场风暴就刮起来了。这场风暴的中心,不是什么政治遗产,而是实实在在的——钱和物。 风暴的引爆者,是她最亲近的外甥女,孔家大小姐,孔令仪。 宋美龄一走,孔令仪就对着美国媒体说了一番话,她说,我姨妈这一辈子,几乎不碰钱,身后就留下12万美元存款,存在附近银行里。除此之外,啥都没有。这话一出来,立马就炸了锅。 香港媒体直接就怒了,觉得这简直是在侮辱公众的智商。一时间,各种质疑铺天盖地。宋美龄到底有没有遗产?她在纽约和台湾的房产算谁的?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孔令仪的说法,其实有很多人可以佐证。那些跟随宋美龄多年的侍卫官、佣人都说,老夫人确实不怎么管钱,在台湾的时候,官邸一切开销都有专人负责,她自己不过手。到了美国,生活开销,包括昂贵的医疗费,大部分都是孔家出的。 台湾当局那边也证实,根据“卸任礼遇条例”,每年都会给宋美龄编列一笔预算,大概几百万新台币,主要是支付随行人员和司机的工资,还有一些杂费。医疗费更是实报实销,没上限。 这么一看,宋美龄好像确实不需要自己有多少钱。但问题又来了,既然生活全靠别人和“公家”,那银行里这12万美元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这12万美元,在孔家眼里可能不算什么,但在普通人看来,可不是个小数目。它就像一根刺,扎在了所有人的好奇心上。记者们追着孔令仪问,这笔钱的来路。孔令仪被问烦了,干脆就不见人了。 后来还是一位叫张国树的台湾记者,不知道从哪儿打听到的消息,给出了一个听起来最靠谱的解释。他说,这笔钱其实是宋美龄的外甥女,就是那位特立独行的“孔二小姐”孔令伟给的。1991年,孔令伟回台湾治病前,把这12万美金交给宋美龄,说是振兴医院这么多年存下来的老夫人的薪水。宋美龄本来不要,推来推去,最后交给了孔令仪,让她改善大家生活。孔令仪没动这笔钱,悄悄给姨妈存进了银行。 就在大家还在为这12万美元争论不休的时候,孔令仪做出了一个更让大家惊掉下巴的决定,拍卖宋美龄住过的长岛故居和她用过的东西。 那栋位于长岛蝗虫谷的豪宅,是孔祥熙和宋霭龄夫妇当年买下的,宋美龄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度过。1998年,孔令仪把这栋宅子卖给了斯蒂曼地产公司。地产公司接手后,发现里面还留着大量宋美龄的私人物品,干脆就办了个拍卖会预展。 消息一出,整个纽约的华人都疯了。预展那天,一个只有一千多居民的小镇,一天之内涌进去了四千多人。车龙排了好几公里,把小镇堵得水泄不通,当地媒体用的标题是《蝗虫谷,人如蝗》。警察都出动了直升机和马队来维持秩序,最后镇长以“未申请许可”为由,紧急叫停了预展。 即便如此,后来的正式拍卖会还是火爆异常。原先估价20万美元的东西,最后拍出了超过50万美元。一口19世纪的英国古钟拍了6.4万美元,连宋美龄睡过的一张床,都卖了8千美元。 去的人,心里都抱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想去亲眼看一看这位传奇女性最后生活的地方,摸一摸她用过的东西,感受一下历史的余温。 所以,当孔令仪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拍卖时,很多人就接受不了了。指责声四起,说她“认钱不认亲”,不懂得保护珍贵的历史遗产。觉得她作为最亲的家人,应该把这些东西捐给博物馆,或者设立一个纪念馆,让后人瞻仰,怎么能就这么当成二手货给卖了呢? 站到孔令仪的角度想想。那时候她也八十多岁了,姨妈走了,处理这些身外之物,对她来说可能就是一件非常实际的“家务事”。她一生都生活在美国,她的思维方式可能更西化,更讲求实际。在她看来,房子和物品的所有权在她孔家,如何处置是她的自由。更何况,维护那么大一栋豪宅,每年的地产税、保养费都是一笔巨款,卖掉也是个理性的选择。 更有意思的是,那栋被拍卖的孔家老宅,2002年被新主人推倒,土地一分为三,盖了新的别墅。到了2015年,其中一栋挂牌出售,价格飙到了1180万美元。当年的整个庄园孔家才卖了280万美元。为什么十几年后三分之一的地价能翻这么多倍?不就是因为那块牌子——“宋美龄长岛故居”。 即便是推倒重建了,和宋美龄本人已经没什么物理上的联系了,但“宋美龄”这个名字,依然是巨大的无形资产。这恰恰说明了公众对这段历史的念念不忘。 其实,宋美龄自己晚年也流露过对“身后事”的复杂情感。据说有一次,孔令仪带她去纽约的芬克里夫墓园,那里是她为自己选好的长眠之地。看着那间明亮的大理石墓室,她却伤感地说:“我真的痛恨政治,我本来,也是有自己的祖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