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周佩佳
芯片是电力通信的关键部件,从以前人工上门抄电表到如今自动抄电表,从电力师傅上门排查故障到如今远程操控,背后都隐藏着一代代芯片的发展轨迹。但可惜的是,我国电力通信芯片长期依赖进口,处于受制于人的窘境。
在近期公布的浙江省2025年度第二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上,成立仅两年多的浙江欣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赫然在列。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是嘉兴大学G60研究院孵化项目,却因打破了国外企业在电力通信芯片领域的长期垄断而在行业内广受关注。
不惜卖房子创业
早在上世纪末,尚在国家电网工作的李祥珍就已经意识到了芯片研发的重要性,“因为我与用户直接接触,让我更了解到行业发展的痛点和突破口。”满怀一腔热情,李祥珍等第一代国产电力通信芯片的科研人员,勇敢踏入这个彼时几乎一片空白的行业中。
2005年,李祥珍迎来第一个“高光时刻”,他主导的“高速率电力线载波技术在电力系统低压配电网中应用的研究”项目获得当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因此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次年,他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此后,从单模芯片到双模芯片,李祥珍的科研脚步始终与行业发展同频。
转机发生在2016年。“当时的嘉兴学院向我伸来橄榄枝,邀请我加入。”李祥珍说道。其实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收到大院名校的邀请,但这次被嘉兴的地域优势和科研基础打动了,“学校有很好的科研环境,我们双方在产业化融合的意向上也高度契合。”
站在学校机械工程学院电力工程专业的讲台上,李祥珍将自身的专业积累倾囊相授,但科研产业融合的火苗依然在他心中燃烧。2022年11月,在学校的支持下,他创办了浙江欣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他擅长的专用通信芯片、通信模组,以及智能终端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对于李祥珍和团队来说,这是背水一战的决定,“团队都认定了这个科研方向,但面临很多挑战,最主要是资金紧缺。”为攻克难关,李祥珍毅然卖掉北京的房产来筹措研发经费,“我们都坚信,困难只是一时的。”
在李祥珍的带领下,欣祥科技汇聚起了一支横跨芯片设计、通信算法、操作系统开发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针对电力通信芯片的架构设计、低功耗性能、抗干扰能力及多任务实时处理等关键环节展开技术攻坚。
赋能创新创业“加速跑”
长期浸润在电力通信行业,李祥珍深知我国电力通信芯片的发展“痛点”,而改变这一局面的途径几乎都指向科技创新。在他看来,应用研究的最终归宿是实际场景,科研与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融合。
2023年是欣祥科技的科研攻关年,“当时行业内已经有了载波和无线的双模芯片,但是稳定性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有短板,就意味着有了科研努力的方向。李祥珍带着团队从芯片架构设计到流片工艺技术等方面,向一道又一道难题发起进攻。
2023年6月,第一个设计方案进入流片环节;9月,第一批流片顺利完成检测;11月,模块也通过检测,代表产品具备了进入市场的条件。“每个环节都很揪心,幸好都很顺利。”李祥珍说道。公司自主开发的XX1102、XX2102系列电力双模通信芯片,充分融合了低压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与无线通信各自优势,凝聚着团队人员的大量心血。
之所以能在每个环节都“一路绿灯”,与其科研含金量分不开。李祥珍介绍,在芯片架构上,新产品突破传统设计模式,创新采用异构多核协同架构,能大幅提升数据处理效率;针对电力系统复杂电磁环境,团队独创复合式抗干扰技术,保障芯片在强电磁干扰下通信零中断;自研的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则以毫秒级响应速度,实现电力通信芯片及模组的稳定运行。电力服务难免面临极端环境,欣祥科技的产品还成功通过极寒(-40℃)、高海拔(5000米)、高温高湿高盐(85℃/95%/RH)等极端环境测试及验证。这些技术成果经权威机构鉴定,获得多位院士给予的“国际领先水平”评价。
市场的破冰也顺势而来。2024年3月11日,欣祥科技接到第一个订单,“首批产品供给吉林地区使用,虽然订单金额只有500万元,但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李祥珍的手机里,清晰记录着每一笔订单的金额和使用地。截至目前,欣祥科技的产品已经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5个智能电网改造项目中落地应用,签订合同金额超过4000万元,出货量突破100万片(套)。
从高校讲台到创业战场,嘉兴大学G60研究院为项目提供了从技术孵化、团队组建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支持。
从教研专家到行业先锋,李祥珍用20年积淀与两年冲刺,带领团队在电力通信芯片国产替代的赛道上奋力突围。“我们还在努力将核心技术延拓到光伏能源、电力设备故障预警、智慧输电线路等领域,希望进一步拓展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市场整体竞争力,展现嘉兴的科研力量。”展望未来,李祥珍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