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武器专家张宪义带着机密携全家“叛逃”美国,谁料,28年过去了,他竟然在采访中给自己“洗白”,表示自己当年的行为是为了和平,竟然还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称赞,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2016年,在沉寂了整整28年后,张宪义终于开口,他说自己当年所做的一切,是为了阻止“两岸中国人自相残杀”,是为了避免切尔诺贝利式的悲剧,这个理由,听起来无比高尚。 他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卫士的形象,将一场惊天动地的地缘政治风暴,简化成了一个人的道德抉择,这种说法确实打动了一些人,他们视他为英雄,一个敢于阻止核战的先驱。 但这种宏大的“民族大义”,掩盖不了他个人付出的代价,台湾的通缉令虽然在2000年失效,但他终其一生再也未能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连为父母送终都成了一种奢望,一个人的救赎,就这样建立在与故土的永别之上。 然而张宪义口中的“和平”,在台湾无数科研人员听来,却是梦想被碾碎的声音,他们为之奋斗了二十多年的核武计划,曾被蒋经国视为“国宝级”的成就,距离成功仅仅一步之遥。 参谋总长郝柏村甚至在日记中自信地写下,“短期内可造核弹”,他们甚至有过疯狂的设想,让IDF战机挂载核弹,进行“神风”式的攻击,这是他们的底气,是他们认为能换来长久和平的筹码。 可这一切都随着1988年1月9日张宪义在高雄小港机场的消失而灰飞烟灭,他带走的是台湾核计划的全部图纸和核心数据,三天后,蒋经国猝然离世,台湾的核武梦彻底终结。 美国人带着“毫无谈判余地的协议书”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们,突击检查了核研所,价值18.5亿美元的重水反应堆被强行改造,钚分离厂被拆除,核心实验室被灌满水泥封死。 更可怕的是拆除过程中发生了7次氢爆,放射性物质污染了龙潭地区,并顺着大汉溪,一路流入了台北的水源地,对于被守护的这片土地而言,这算哪门子的和平,这分明是屈辱、愤怒与一道至今未能痊癒的伤疤。 说到底整场事件的真正棋手,既不是张宪义,也不是台湾,而是美国,它所追求的“和平”,是一种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可控和平”,中央情报局的布局深远得令人心惊。早在1969年张宪义赴美攻读博士时,联系就已经建立,1984年,时任核能研究所副所长的他被正式策反,成了一名顶级线人。 他借着逛夜市的机会,每两三个月就向CIA传递一次情报,从采购清单到高层会议记录,无所不包,叛逃时使用的假护照,更是由CIA一手包办,这根本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精准打击。 美国真正在意的,并非两岸是否会爆发冲突,而是绝不容许在自己的亚太战略棋盘上,出现一个拥有核武、无法预测的“麻烦制造者”。 张宪义的结局或许是最好的注脚,他在CIA的安排下,于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安稳退休,继续从事所谓的“和平核能研究”,他成了美国实现战略目标的一枚关键棋子,他的个人命运,不过是这场大国博弈中溅起的一朵微小浪花。 所以,这桩悬案没有简单的英雄或叛徒,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三种截然不同的“和平”:张宪义自我定义的“道德和平”,台湾梦碎的“拥核自保式和平”,以及美国主导的“霸权下的和平”,真相或许就像那夜市的霓虹,从不同角度看,永远闪烁着不同的光。 有网友认为“这事放在现在,对中国大陆来说真是件大好事,一个离心离德一心想搞独立的台湾手上有核武器,那问题就复杂多了,解决台湾问题就更难了,应该值得庆幸。”
猜你喜欢
“曾经的老军迷有多么卑微”这个问题下,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眼眶就湿润了…[泪
2025-09-12
御史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