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许昌,男子和亲外甥合伙开台球厅,他出资45,000元,外甥出18,000元, 合约没落字,兄弟情先扯着顶着用,亲戚来玩不讲价,但也不欠账,这规矩是开张那天口头讲过的,连外甥自己都点头应过,可谁知道第一个下场捣乱的就是自家人。 那晚已经快收摊,前台电视播着天气预报,郑先生一边合账一边眼角扫着门口,推门进来一伙人,头一个穿着灰背心,拎着四瓶啤酒,还用胳膊肘拨拉着门帘。他认出来了,是他姐夫,跟他混的那两个他一个都不认识,三个人自己拎酒进来,杯子用的是前台泡茶用的那套,打球不付押金,烟在场子里散得满地都是。 他本来也想装没看见,生意是生意,人是人,但几个小时下来连个招呼都没打,打完还想拍拍屁股走人,郑先生终于站起身拦了一下,说五十二块,随便给点。他姐夫脸上那笑,像是看见小孩子在模仿大人做生意,说:“你家孩子开的啊,还收钱?”拍了他肩头一下就拐出去了,没回头。 那晚郑先生回到家,饭是热的,心是凉的,茶泡了三次都忘了喝。他翻账本的时候才发现,这不是第一回,之前亲戚、朋友、熟人、邻居,谁来都是一副“咱家人”的架势,有人甚至直接带了小孩来吃泡面,账上一笔没记。他问外甥:“你爸那几个人,怎么算?”外甥说:“你要真觉得亏,就年底从我分红里扣呗。” 第二天他没睡好,午饭也咽不下,直接走去他姐家说清楚,账就是账,人情就是人情,不能乱套。他姐那边翻脸比掀锅还快,开口就是一句:“你太精了,不适合当亲戚。”然后啪一声关了门,连句“走好”都没留。 三天后,他在菜市场门口又被人“敲了一句边鼓”,外甥他叔笑呵呵说:“自己家孩子的店还收钱啊,你这也太抠了吧?”那一瞬间他觉得脸像是让人摸了一下还嫌脏的台布,皱巴巴的。他回家坐着翻账,合伙不到百天,欠账四百三十六,笔笔都是熟口熟面,最小的只差一块五,最大的也不过四十八,全是“亲戚”。 他一气之下跑去找调解员,把那张写得密密麻麻的协议拍在桌上,说我们当初讲好了的,谁来都得照规矩,可现在成啥了?看谁脸皮厚谁就能白玩? 调解员让他们重新定规则,谁请人,谁兜底,不许模糊带过,账照样记,人情自己贴,想请客就掏钱。郑先生点了头,但语气发涩,他说:“我不是不懂人情,是我讲人情的时候,他们拿我当工具人。” 你说这事搁你身上,会怎么选?是照着亲戚那套走,还是跟着账本来?欢迎来聊聊你的看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