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上事了?上海,78岁大妈打算把141.01平的房子卖了,换一套小一点的。刚把房子挂在中介,中介就开始推荐新房。5名中介一阵忽悠,大妈买下了一套116平的两室一厅,总价590万,大妈还借钱交了5万的定金。结果,大妈的老房子卖不出去,没钱交尾款了,中介又要求大妈赔100万的违约金。大妈急火攻心,心梗了,结局让人气的牙痒痒。 2024 年 2 月,家住上海静安区的陈大妈向小区附近的中介公司提出卖房需求。她名下的房子是 2000 年购买的老公房,面积 141.01 平方米,楼层较高且没有电梯,年近八旬的陈大妈爬楼越来越吃力。“我想把大房子卖了,换套 50-60 平方米的电梯房,剩下的钱存起来养老。” 陈大妈对中介说。 接待陈大妈的是中介小李,他热情地记录下房源信息,表示会尽快帮忙寻找买家。可第二天,小李就带着 4 名同事来到陈大妈家,说是 “集体评估房源,能更快卖出好价钱”。 一进门,5 名中介就围着陈大妈 “展开攻势”。“阿姨,您这房子虽然大,但户型老了,不好卖啊。”“现在市场行情不好,您这房子顶多卖 800 万,还得等半年。”“不如先看好新房,我们帮您协调‘无缝衔接’,免得中间无家可归。” 随后,中介们拿出一套位于宝山区的新房资料,“这套 116 平的两室一厅,总价才 590 万,电梯房,小区环境好,特别适合您养老。” 他们七嘴八舌地劝说,“您的老房子卖 800 万,买新房花 590 万,还能剩 210 万,多划算!” 陈大妈起初有些犹豫,说自己没那么多现金,必须等老房子卖出才能付款。中介们拍着胸脯保证:“我们帮您操作‘连环单’,先定新房,等老房子一成交就付尾款,中间差的钱我们可以先垫几天。” 见陈大妈仍有顾虑,中介又说:“现在交 5 万定金就能锁定这套房,要是老房子卖不出去,定金可退。” 被说动的陈大妈,在中介的搀扶下跟着去看了新房,当天就签订了购房意向书,并向中介借钱交了 5 万元定金。她万万没想到,这 5 万元成了套牢自己的枷锁。 老房滞销陷僵局,天价违约金压垮老人 签完购房意向书后,陈大妈的老房子却迟迟没有动静。中介解释说 “市场淡季,再等等就好了”,可一个月过去,连个看房的人都没有。陈大妈开始着急,多次催促中介加快卖房进度,对方却总是以 “正在沟通”“有买家在谈” 等理由拖延。 3 月底,新房开发商发来催款通知,要求陈大妈在 4 月 15 日前支付 30% 的首付款(约 177 万元),否则将视为违约。陈大妈这下慌了神,她手里只有 10 万元存款,根本无力支付。她找到中介要求解除购房意向书,退还 5 万元定金,却遭到拒绝。 “意向书上写得很清楚,买方违约的话,要赔偿总房款的 20% 作为违约金,也就是 118 万,我们已经帮您争取到 100 万了。” 中介的态度来了个 180 度大转弯,拿出意向书指着条款说,“您要是不赔,我们就去法院起诉您,到时候房子可能被查封。” 陈大妈这才发现,当初签的意向书密密麻麻全是条款,关于 “老房卖不出可退定金” 的承诺,根本没有写进书面协议。她气得浑身发抖:“你们当时明明说可以退的,现在怎么能反悔?” 可中介们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就拿出合同 “摆道理”。 4 月 10 日,中介再次上门催款,双方发生激烈争执。“100 万!你让我一个老婆子去哪弄这么多钱?” 陈大妈情绪激动,突然捂住胸口倒在地上。家人紧急将她送往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经过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住院治疗花费了 8 万多元。 躺在病床上的陈大妈,看着催款短信和中介的威胁电话,整日以泪洗面。“我只是想换个方便点的房子,怎么就落到这个地步?” 媒体介入曝乱象,行业规范引深思 陈大妈的女儿得知情况后,向当地媒体求助。记者调查发现,该中介公司存在多项违规行为:一是未充分告知陈大妈购房风险,隐瞒 “连环单” 的高难度;二是利用老年人对合同条款不熟悉的弱点,签订不公平协议;三是虚假承诺 “定金可退”,诱导老人下单。 更令人气愤的是,中介推荐的 116 平方米新房,实际市场价约 550 万元,却以 590 万元卖给陈大妈,存在明显溢价。“他们就是看中老人年纪大、耳根软,故意抬高价格赚取差价。”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此事曝光后,引发网友强烈不满。“太黑心了!连老人都骗!”“中介为了业绩毫无底线,必须严惩!” 在舆论压力下,当地住建部门介入调查,认定该中介公司存在欺诈行为,责令其退还陈大妈 5 万元定金,并赔偿部分医疗费用。但对于 100 万元违约金的诉求,中介公司仍未松口,双方目前仍在协商中。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与老年人进行交易时,应当提示可能存在的风险,不得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本案中,中介的行为已涉嫌欺诈,陈大妈可主张撤销购房意向书,无需支付违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