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区内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区域已统一安装实体隔火墙。
早前有市民反映,某小区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新安装了一批“隔离墙”,由水泥垒砌而成,但这些墙很轻薄,经受不住恶劣天气的考验;随后记者在市区多个小区走访发现,同小区内的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品牌的充电桩,至于“隔离墙”,也都是由厂商“因地制宜”地建设。
与此同时,也有的小区在内部开始了充电桩“标准化”尝试。而记者了解到,《电动自行车集中充换电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将于今年10月21日正式实施。作为全国首个系统覆盖电动自行车充换电“建设、运营、使用、应急”全生命周期的地方标准,它将为全省电动自行车提供统一的“安全标尺”。
市民有担忧
充电桩隔离栏“不稳固”
报料市民介绍,位于白云区富力半岛花园内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新安装了一批“隔离墙”。“隔离墙”是用于防火的隔离设施,但该小区的充电桩中,只有D区充电桩的隔离设施是用钢板,其他区域的隔离设施均为水泥砖砌的墙,但这些砖墙不够稳固。“稍微推一下就摇摇欲坠,不到半个月已经有好几块倒下了。”该市民强调,这些充电桩的位置正好位于居民日常出入、购物、散步的路上,近期正值台风季节,万一有老人小孩刚好路过,隔离墙砸到人谁负责?
记者在一处充电桩旁看到,地上用白色方框规划了建设水泥砖隔离栏的区域,长约1.4米,宽度仅0.13米左右,而根据现场告示中提供的实例图片,该防火隔离栏的高度与电动自行车高度相当,约1.1米。由此看来,按该尺寸用水泥砌成的隔离栏确实比较轻薄,除了地面以外没有其他能完全固定的接触点。
多品牌“进场”
不同厂商“标配”各不同
针对市民提到存在风险的水泥隔离栏的情况,该小区物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防火隔离栏的建设是由充电桩企业承担建设,在居民反映安全隐患后就停止隔离栏建设,并将已经建成的水泥隔离栏进行了清理。
记者随后在该小区内走访发现,不同区域甚至同一区域都有着不同的充电桩厂商进驻。如在该小区C区西北侧的一排长长的充电桩区域,可以同时为上百辆电动自行车充电,但没有任何雨棚遮挡,也没有建设物理防火隔离设施。
而在该小区D区另外一片电动自行车充电区,也有三四家品牌企业在此设置了充电桩,有的配置了雨棚,有的是一个充电桩提供六到八条充电线,还有的则安装了用钢板制成的防火隔离栏。
寻找“平衡点”
功能需求越多成本越高
对于小区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设问题,天河区某大型小区的业委会负责人介绍了他们从招标到建设的过程。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小区内的电单车数量越来越多,开始有不少企业找到业委会商议充电桩建设事宜。“当时充电桩建设还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规定,也不需要上报相关部门。”他解释,因此针对充电桩的建设,当时只需要业委会或物业公司作为“甲方”将功能需求提出来,但每增加一项功能成本也会增加。
他介绍,目前该小区的充电桩区域其实不算很大,但每天的使用频率很高,而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智能”。如灯笼式灭火装备,带来的更多是心理安慰。“万一真起火了,仅靠这点灭火装备很难将火扑灭。”此外像充电桩顶部安装的视频监控设备,里面装的只是一张4G左右容量的存储卡,无法做到远程联网实时监控,只能在需要时将里面的卡拔出来查看。他坦言,由于充电桩功能要求提得越多成本会越高,业委会也只能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集中”到“分散”
不同小区的“标准化”尝试
尽管目前仍有不少小区的电单车充电桩管理较为“粗犷”,但也有一些小区开始了充电桩“标准化”建设的尝试。
记者在海珠区磨碟沙花苑小区走访发现,尽管该小区内存在多个充电区域,充电桩品牌也不相同,但基本都是统一的制式要求。“该小区从2021年开始引入充电桩,到现在共有六片相对较大的充电区域。”磨碟沙北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小区在充电桩建设管理方面对厂商的要求基本一致。“像今年初加装的隔离栏,就是六片区域同时加装的。”
记者观察到,每处充电区域的中间均安装了一块从地面到顶棚的隔离栏进行物理防火隔离,而隔离栏风格与充电桩整体风格基本一致,因此该小区充电桩基本做到内部制式统一。
此外,天河区一些小区也在尝试充电桩由“集中”到“分散”建设,如将原计划的一大片充电桩“分散”建设到小范围区域,避免“火烧连营”情况出现。
业内人士:
新规统一“安全标尺”
如何破解充电桩建设不规范问题?记者了解到,由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充换电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于今年10月21日正式实施。作为全国首个系统覆盖电动自行车充换电“建设、运营、使用、应急”全生命周期的地方标准,它将为全省超3000万辆电动自行车提供统一的“安全标尺”,这也标志着广东在破解电动自行车充电火灾问题上迈出关键一步。
广东省电动车商会是“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该商会会员部部长、标准化负责人刘亨君介绍,该“标准”是全国首个涵盖了“充电桩”“充电柜”“换电柜”三类产品的地方标准,目前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完善充换电设备的标准和要求。
记者发现,针对电动自行车火灾“蔓延快”的痛点,“标准”明确充电场地须按“每组不超过20个充电端口”分组建设,且组间须设2米以上防火间距或实体隔墙;同时,考虑到南方的多雨气候,充电桩严禁设于易涝区域。
刘亨君表示,此前整个行业还没有相应的法规要求,所以企业在生产建设充电桩时才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地方标准和相关业务部门的规范要求相继出台后,会逐步形成行业的规范和依据,安全也会更有保障。”
“电鸡”充电桩新规有哪些亮点?
1.火势“化整为零”。充电场地须按“每组不超过20个充电端口”分组建设,组间须设2米以上防火间距或实体隔墙。
2.杜绝漏电伤人。充电场地严禁设于易涝区域,配电箱离地须≥1.6米;从供配电到灭火救援全环节设标,接地电阻≤4Ω。
3.线上线下“双检”。线上智能巡检每周至少1次,线下现场排查每季度至少1次,未达标的站点立即停用整改。
4.安全系数“加码”。充电柜、换电柜钢板厚度不低于1.2mm,具备防爆、防腐蚀性能;设备须搭载远程断电、高温预警功能。
5.演练常态化。运营方须每年组织应急演练,应急预案需覆盖电池热失控等极端场景,消防救援部门将纳入联合检查。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