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对是个不容忽视的信号。93阅兵的结束,可能意味未来十年,中国将直面一场事关国运兴衰的战略博弈。 不只是因为武器装备更加现代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大量AI技术和无人装备的集中展示。 比如,无人机编队整齐划过天安门,无人车方阵井然有序地驶过检阅台,这些场景直接登上了央视新闻和新华社头条。 和往年士兵方阵为主不同,这次“人变少了,机器多了”,成为很多观众当下的第一感受。 那些成群结队的无人机、自动驾驶车辆、还有智能导弹,成了主角。这场景,搁几年前谁能想到? 大家平时讨论AI,可能还停留在聊天机器人、自动写作、扫地机器人这些层面。 但当AI技术直接出现在国家层面的重要场合,这已经不只是科技创新那么简单了。 其实,国家在人工智能上的布局不是最近才有苗头。近年来,无论是政府政策还是各行各业,AI已经成了绕不开的关键词。 国家发布的规划里,明确提出要用短短几年,把AI和制造、交通、医疗等重点领域深度结合起来。 现在政策已经落地,很多传统行业、普通岗位都开始接触到AI,身边变化非常明显。 你去银行、去医院、走进工厂、甚至普通的快递点,都能碰到AI技术在背后默默运转。 有人担心AI抢饭碗,其实大部分人还没真正感受到这股浪潮的威力,但政策、市场和社会早已在悄悄调整。 2025年的今天,AI之所以被国家提到如此高度,除了科技进步,更大的背景是全球竞争格局发生了新变化。 人工智能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是变成各国博弈的核心。大家都在争抢人才、拼算力、造芯片、搞算法,谁能快一步,谁就有可能在未来掌握主动权。 国际上,不少发达国家也把AI列为国家战略重点。我国要想在新一轮大国竞争中不被甩开,必须把AI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可以说,本次阅兵上AI装备的集中登场,就是国家层面给全社会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AI时代已经来了,大家必须正视并主动迎接。 不过,很多人面对新技术时,第一反应还是担忧。担心AI会不会让自己失业,会不会让社会分化更严重。 其实,这种担心很正常。每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阵痛,过去互联网、智能手机、自动化生产刚出来时,大家也有类似的想法。 但现实情况往往比想象中复杂。AI带来的不只是岗位减少,更是岗位的升级和变化。 很多传统岗位可能消失了,但也催生了大量新职业。社会分工变了,产业结构升级了,大家的选择也更多了。 国家层面一早就看到了这个趋势,不断出台政策,推动职业转型、技能培训,让更多人能顺利从传统岗位转向新兴领域。 未来的竞争拼的不只是钢铁和人数,更是技术、智能和创新能力。 这些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方向非常明确。可以说,我国已经把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谁能抓住这波机会,谁就能在新格局下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