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3年,新四军13团伏击日军,本以为一个团伏击200名日军绰绰有余,谁知日军

1943年,新四军13团伏击日军,本以为一个团伏击200名日军绰绰有余,谁知日军却来了800人,团长饶守坤一咬牙:“拼了!” 1943年,那年头,抗日战争打到了节骨眼上,整个大局势开始慢慢向我们这边倾斜。但日本人也没闲着,尤其是在华中的敌后根据地,他们搞“清乡”、搞“扫荡”,最狠的一招就是抢粮。秋收了,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的收成,转眼就可能被鬼子抢光。 当时,新四军二师五旅13团就驻扎在安徽六合县一带。团长饶守坤,江西上饶人,九岁就给地主放牛,后来参加了红军,一路从战火里摸爬滚打出来,是个浑身是胆的猛将。他这人,最看不得老百姓受苦。 八月的一天,情报来了。说驻扎在八百桥据点的日军一个小队,要带着200多伪军出来,目标是附近的村庄,干啥?抢秋粮。 饶守坤一听,火气“噌”就上来了。这还了得?送到嘴边的肉,哪有不吃的道理!他立马找到旅长成钧请战。成钧也是个果断的人,当即拍板:“打!” 计划很快就定下来了。伏击地点,就选在日军必经之路的桂子山。这地方地形复杂,山峦起伏,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伏击战场。饶守坤盘算着,咱们一个主力团,打他一个日军小队外加两百伪军,兵力占绝对优势,这不明摆着是送上门的战功嘛。 他立刻命令二营先行出发,抢占桂子山有利地形,布下口袋阵。他自己则带着一营和三营,作为主力随后跟进。一切都按部就班,战士们摩拳擦掌,就等着给鬼子上“大餐”了。 第二天凌晨,饶守坤带着主力部队赶到了桂子山。天还是灰蒙蒙的,山里的晨雾混着泥土的腥气,战士们悄无声息地进入了阵地,枪口对准了山下的小路,整个桂子山安静得像一头蛰伏的猛兽。 没多久,山下响起了零星的枪声。这是侦察部队按计划跟敌人接上火,边打边退,把他们往伏击圈里引。饶守坤举起望远镜,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鱼儿,上钩了。 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旅长成钧的电话火急火燎地打了过来,电话那头声音都变了调:“守坤!情况不对,情报有误!来的不是200人,是鬼子一个大队,足足800多人,还有山炮!赶紧撤!” 饶守坤拿着电话的手,瞬间全是冷汗。他赶紧拿起望远镜再看,果然,山路那头黑压压的一片,根本不是什么小部队,队伍里还能看到骡马拖拽的火炮! 这下,13团陷入了绝境。 撤?怎么撤?部队已经全部进入阵地,这时候想从敌人眼皮子底下溜走,一旦被发现,就会变成一场惨烈的追击战,后果不堪设想。再说,这伏击圈一撤,鬼子这800多人就能长驱直入,周边村庄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 时间不等人,山下的敌人越来越近,已经开始进入伏击圈的入口。饶守坤脑子里飞速权衡,每一个念头都像在刀尖上打滚。最后,他那股子从红军时期就带出来的狠劲上来了,对着电话那头的旅长吼了一句:“旅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现在撤,我们就全完了!我们在这儿把它拖住,你赶紧组织部队增援!” 没等旅长回话,他“啪”地挂了电话,转身对传令兵下达了那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命令:“传我命令,打!” 随着饶守坤一声令下,埋伏在桂子山上的轻重机枪、步枪、手榴弹,像冰雹一样砸向了毫无防备的日军。走在最前面的日伪军应声倒下一大片。 但日军的战斗素养确实高,短暂的慌乱后,他们迅速散开,就地寻找掩护,并且很快架起了掷弹筒和山炮,开始对着山上我军的阵地进行猛烈轰击。 战斗,瞬间进入了白热化。 日军仗着炮火优势,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军阵地发起冲锋。营长吴万银带着战士们,打退了敌人四次疯狂的冲锋,阵地前躺满了敌人的尸体,但自己也伤亡惨重。 打到下午,四连的阵地告急。连长在战斗中牺牲,指导员带着剩下的二十多名战士,子弹已经基本打光。日军看准了机会,组织了一个中队的兵力,嚎叫着扑了上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指导员把驳壳枪一摔,抽出大刀,吼着:“同志们,上刺刀!跟鬼子拼了!” 这场血战,从清晨一直持续到黄昏。整整十几个小时,13团的将士们水米未进,弹药几乎耗尽,全凭着一股不屈的意志在支撑。饶守坤自己也端着枪,几度亲临一线参加战斗,鼓舞士气。 就在13团快要撑不住的时候,转机终于来了。旅长成钧派出的援军,旅部特务营,像一把尖刀从侧后方狠狠插入了敌人的阵型。 正在围攻我军阵地的日军,突然腹背受敌,瞬间阵脚大乱。13团的战士们看到援军赶到,士气大振,吹响了反攻的号角。已经筋疲力尽的他们,仿佛又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呐喊着冲下阵地,与援军两面夹击,把敌人死死地压缩在一个小山村里。 天色渐晚,不擅夜战的日军彻底丧失了斗志。他们丢下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尸体,趁着夜色仓皇逃窜。 这场惨烈的桂子山血战,最终以我军的胜利告终。此役,我军以伤亡百余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00余人,粉碎了敌人抢粮的企图,也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从此以后,这片地区的日军再也不敢轻易出来“扫荡”。